湖北日报评论员:用“微改造”做好长江文化大文章

2020-11-17 13:58   《湖北日报》  

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微改造”一词,蕴含“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从“大”的方面说,“微改造”的大前提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大方向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目标是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从“小”的方面说,“微改造”是在保持历史文化遗存原真原貌的同时,小规模地对其进行活化利用。这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提出了清晰的方法论和行动路径。

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几年前发布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8个长江沿线省市共计12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列,占比达40%。历史文化街区,有其特定内涵,指向的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因为镌刻着“历史文化”的鲜明印记,这使得加于其的改造尤需警惕伤筋动骨,防止在所谓的“修复”中弄得伤痕累累。“微改造”之微,不是简单片面地对保护“意思意思”“做做样子”,而是少一些粗暴的“颠覆式”设计,多一些精细化的“适应性”设计,持续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信息,注重风貌的协调,以合理利用精心调适保护和生活、发展之间的平衡。

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也要保存构成一个区域整体风貌的相关要素,比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还要注意到,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大量居民生活的空间。“微改造”并非只是保护历史建筑的实体形式,还包括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护历史记忆与生活融合、与发展结合的丰富性。“微改造”动作相对小,但做的是保护文脉的大文章,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专心用心、倾力倾情,以“微”见“大”,以“微”成“大”。

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其中的重要课题。绣花,重在细致、精细。“微改造”承载尊重历史的态度,涵养作于细、能成事的能力,从点滴处入手、由细微处着眼,走好一针一线,才能绣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美丽织锦,绣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好未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