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义:疫情危机和教育变革丨疫后教育变革⑧

2020-12-07 14:30   澎湃新闻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一个教育变局

这个变局不仅仅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这次中国的抗疫经验受到世界的肯定

在教育方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差距缩小了

华中师范大学在疫情期间的教育应对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缩影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讲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变革

就是讲中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学校特开设“疫后教育变革”专栏

希望华师人都来思考这个问题

推动学校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变革

下面和小诗一起来看

↓↓↓

疫情危机和教育变革

邢福义

一场惊人的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整个世界引来了巨大的灾害。哪个国家怎么应对,哪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了哪个国家的胆量、气度和机智。众所周知,中国政府的大公无私,中国人民的相互关爱,成了世界各国注意的焦点!

这场大疫,引来了方方面面的变革。教育变革,便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教育工作,因此不但不衰弱下去,反而更加生动活泼了起来。我举一个我自己参加过的小例子。

2020年6月3日,我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的论文共七篇:刘大伟的《汉语方言小称研究》,裴足华的《吉安方言语法研究》,彭琳的《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陈晨的《晚清英源音译外来词研究——基于颜惠庆〈英华大辞典〉的考察》,阮氏庆云的《汉越语委婉语对比研究》,刘华林的《汉语“超词形式”关联词语研究》,万晓丽的《19世纪域外官话文献语气词研究》。其中,六人是中国籍博士生,其家乡分散在各地,一人更是越南的女士,距离武汉更远。

参加答辩的导师,共七人:邢福义,邵则遂,汪国胜,匡鹏飞,谢晓明,苏俊波,姚双云。导师们都住在武汉,但有的住在华中师大校内,有的住在华中师大校外。当时为了避免病菌感染,住在校外的人不准进入校内。导师中,我年龄最大,邵则遂为外校的教授,排在第三的汪国胜教授是研究所所长,会议有条不紊地由他全面把握。

文科的会议,包括博士学位会议,历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但是,这场粗暴狂妄的新冠肺炎,决定了我们必须采取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在国内国外,同时开展了一场论文的答辩,郑重地一篇篇地得出了公平的评价。

疫情危机引来了方方面面的变革。教育变革,便是其中一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跟以前相对较,这是一种“教育再出发”。

教育再出发,体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再出发,反映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教育再出发,表明华中师大人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

华中师大宣传部舆情与新媒体中心

原标题:《邢福义:疫情危机和教育变革丨疫后教育变革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