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丹:舆论失焦不利于携手抗疫

2020-12-10 09:03   《湖北日报》   艾 丹

我们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者。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依法享有隐私权,公开其身份信息并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指责,缺乏基本同理心,助长社会戾气,不利于全社会共同抗疫。

成都女孩赵某在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后,其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照片等个人信息被非法泄漏,其行动轨迹因包括酒吧等场所,也被一些网友“过度解读”,甚至遭受谩骂、攻击。日前,一男子因为泄露成都确诊女孩隐私信息,被警方依法处罚。

成都的突发疫情牵动人心。但是,部分网友把对成都疫情的关注,转变为对一名确诊病例个人生活的过度挖掘,甚至引发网络暴力般的“群嘲”“扒私”。感染新冠病毒本身是不幸的,我们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者,一些网络言论不仅对女孩造成二次伤害,也让疫情防控的关注点失焦。除开疫情流调需要公开的信息之外,私自公布患者隐私等信息,围绕患者个人生活大做文章,已经严重脱离了疫情防控的范畴。疫情防控是严肃的工作,流调追踪更是要科学、精准、高效,确诊病例的行踪信息理应被客观严肃对待,而不该被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不该是猎奇者、造谣者搬弄是非的素材。筑牢全社会疫情防控网络,既要织牢公共防疫的大网,也要构建健康舆论环境、理性社会情绪。

舆论失焦也是一种“病毒”,因为它缺乏理智、理性,还会将社会情绪带偏,以情绪化的宣泄造成舆论场的对立。进入冬季,国内零星出现散发疫情,越是这个时候,越要防止“舆论病毒”蔓延,防止舆论情绪跑偏方向,恶意消费社会关注度。病毒感染者也是病毒受害者,无论是疑似患者还是确诊患者,他们都依法享有隐私权,那些不分青红皂白,指责感染者“到处乱跑”“加害于人”的论调,缺乏基本同理心,助长社会戾气,不利于全社会携手抗疫。

面对病毒,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相对于疫情发生之后的闭环处置,各地也需要加强社会情绪上的积极疏导。网络攻击确诊患者这样的事情,尽管只是个案,但却是文明社会所不容的,也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今年以来,全国人民共抗疫情的无数温情事例都给出过证明:守望相助的力量,用心用情的帮助,鼓励关切的话语,都是我们战胜疫情的“精神免疫力”,也是防疫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健康的舆论环境,积极的社会情绪,将让我们在与病毒的较量中增添力量和信心。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仅需要做好现实社会中的应急处置,也需要做好虚拟空间、网络环境中的舆论应对。令人欣慰的是,成都确诊女孩的相关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积极表达了客观理性的声音,为她加油鼓劲,祝她早日康复,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予以谴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理性的声音越多,法治观念越深入人心,舆论引导的力量越坚强有力,就能更加有助于全社会心手相牵、共御疫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