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达:以体系思维推进高校思政体系工作的创新

2021-01-25 11:38   思政学者   刘宏达


(刘宏达: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在高校建立健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系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始终是高校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先后提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以及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等。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且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1]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进行系统部署。从历来重视系统推进,到当前强调加快构建体系,体现了党中央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思维变革和方式转变。因此,以体系思维来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把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问题导向和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从系统思维到体系思维

体系与系统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系统或体系。一方面,“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2] 另一方面,“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3] 体系与系统高度关联,二者在概念上相近,甚至存在一种相互包含关系,体系之中有系统,系统之中也有体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体系与系统在概念运用中有时可以互相通用,有时则各有侧重,其中体系侧重于强调推动事物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侧重于强调构成事物发展的要素条件。体系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体系思维与系统思维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以体系和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相应形成体系思维和系统思维。1.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逻辑抽象能力,通常也称为整体思维、全局思维。事物发展是其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状态进行整体分析,就构成系统思维或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思维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客观规律,并简化人们对事物发展的认知。其主要解决五个层面的关系问题:一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整体目标为统摄来辩证地分析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构成事物发展的不同要素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要素的结构决定着其功能,结构的最优化产生最佳功能。三是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在横向上与其他事物发展系统相互作用,在纵向上其构成的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既是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的有机耦合,又是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四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事物发展系统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结构。五是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的关系。现代科学发展由简单性到复杂性,带来分析方法由线性到非线性的变化,并使人类的认识路线由“分析—综合”向“综合—分析—综合”转变。2.体系思维一定意义上讲,体系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一种,其建立在系统思维基础之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系统思维,是对系统思维的发展。相对于系统思维,体系思维更加强调三个层面的认知问题:一是强调系统功能的结构性。事物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既包括事物内部不同要素各自具有的小系统,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大系统,还包括事物内部各系统与外部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更大的系统等。在事物发展各类大小不一的系统之间,其功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4] 或者说是一种“体”与“系”的结合体。因而,任何一种体系都表现为一种或若干种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称之为体系,只有能够体现事物发展本质特征的系统或系统集合才称之为体系。其中,“体”决定着系统形成或系统集合的基本规则;“系”从不同层面或角度反映着系统或系统集合的本质规定性和形式多样性。二是强调系统运行的制度化。事物发展既是一种内生的自我作用的结果,又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推动的结果。而无论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自我作用,还是增强事物发展的外在推动力,都需要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其中与管理组织系统相结合的根本性制度可称之为“体制”,与管理活动系统相结合的具体性制度可称之为“机制”。三是强调系统构建中人的主导性。构建系统体现着人类对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把握,有利于引导事物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人的主观认知系统与事物的客观发展系统既具有一致性,又保持着一定张力,即人的主观认知应适度高于事物发展的现状,并以人的主观认知的不断提高去提升事物发展的客观水平,而这就体现着人在推动事物发展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主导性。3.体系思维的实践价值用体系思维指导体系构建的实践,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客观演化过程,而对其进行的理论认知与建立在一定理论认知基础上对其进行的科学推动,是一个主观建构过程。从这层意义上讲,体系化是一种系统推动事物发展从思想认知到行为实践的必要方法;而体系从无到有的建构,有利于推动事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发展,并有利于解决其中的一些体制机制性和操作性难题。二是解决从散到聚的问题。人作为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如何推动发展以及推动什么样的发展,往往存在思想认知与行为实践等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力量的分散甚至分离。体系化是一种实现不同主体之间职责协同和力量聚合的有效方法;而体系从散到聚的建构,有利于通过将具有不同力量或作用方式的人进行职责界定和力量整合,从而实现推动事物发展的各种力量由分散到聚合,以最大程度地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解决从内到外的问题。推动事物的发展,既要注重解决事物内部的矛盾问题,又要注重解决事物外部的制约问题,并且事物外部制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利于事物内部矛盾的解决。体系化是一种推动事物内部要素相互之间,及其与外部要素之间进行有效衔接的系统方法;而体系从内到外的建构,有利于从更宽泛的时空环境和更有利的保障条件等维度,来解决事物发展的内生性动力不足等问题,以提高推动事物发展的工作效度。四是解决从小到大的问题。随着构成要素的变化,事物发展的各个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总体上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而适应这种变化,事物发展的体系也逐渐由小到大。体系化是一种以坚持事物发展的本质性规定为前提,不断地对其内容与形式进行丰富的工作方法;而体系从小到大的建构,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内部要素与外部相关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并以新的“大体系”来解决自身原有的“小体系”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从而创新性地提高推动事物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体系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

体系思维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追求事物发展的体系化也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或趋势。体系化是事物成为体系的过程,“是指将某些割裂、离散的主体和元素‘黏合’起来,形成强大组织力量的系统建立过程”。[5] 作为一项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横向交叉、错综复杂、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以高校师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和行为价值引导等各项工作的统称,其虽然有着特定的工作对象和目标任务,但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进行体系化建构的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的基本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三个根本性前提:一是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根本指导。二是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为保障,即高校党的领导制度和党的建设体系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保障和基本依托。三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化知识体系为基础,即通过系统地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来解决师生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根本性前提都具有体系化特征,这就决定着其发展必然是一个体系化过程。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其专业性要求形成和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但这个工作体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并引领和促进着高校整体性系统和各个子系统的健康发展。一是在对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得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其根本要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知识体系教育进行充分结合、综合与融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分离带来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比如,“文革”期间,以政治运动、政治批判取代思想政治工作,进而弱化知识体系教育,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重大损失;改革开放开始的前十年,由于片面强调知识体系教育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对此,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8] 建立健全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制度和建立完善高校党的建设体系,就是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党的建设体系相适应,构建与知识体系教育高度融合的专业化体系。二是在对接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得以不断凸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逻辑上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融合关系,既体现在“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这一根本要求上,也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充分结合上。在高校“五育并举”中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是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中心环节和落脚点;同时,高校“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载体支撑,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三是在对接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的要求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得以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从纵向上看,有中央和国家层面的制度、省级层面的制度、高校层面的制度等;从横向上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度、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度等。如何实现制度在纵向上的上下贯通、横向上的相互关联,既是高校加强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建设需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破除自身体制机制障碍和解决各种顽瘴痼疾的内在要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既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基本制度,又要加强这一基本制度与其他具体制度之间的相互促进;既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根本性要求,又要加强促进具体体制机制的创新,以不断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涵与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指围绕思想政治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所形成的工作系统,包括由主客体、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以及质量效果评价等各要素构成的全过程运行系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种要素相互独立,分属不同层面,如主体协同层面、目标任务层面、理论知识层面、方式方法层面、质量评价层面等;同时,不同层面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基于全要素作用发挥的整体性工作体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为了使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构更加优化,以达到突出中心、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和提高质量的目的。从纵向体系看,主要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专门性的和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其中思想政治引领和行为价值引导是其“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是其“系”。从横向体系看,主要是构建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高校其他各种育人体系进行高度融合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其中立德树人是主体,高校各门课程、各项工作、各种活动等是育人的多元体系。从这个意义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一主多元”的系统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纵向构建的体系通常被称为“小思政”体系,横向构建的体系则被称为“大思政”体系。无论是“小思政”体系,还是“大思政”体系,都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结构在本质主导性与功能主导性上的高度统一。其中,在本质主导性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体现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全面统筹高校各种育人资源和力量;在功能主导性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方向引领、政治保障、价值引导、精神激励等生命线作用,促进着高校各项工作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育人质量。因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是以本质主导性来巩固其“体”,以功能主导性来丰富其“系”。而“体”与“系”的结合,体现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育人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有利于增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吸引性。3.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与特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既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又是对以体系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意见》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9] 并对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为准确把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容和特征提供了政策依据。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根据其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建构。其中,思想政治引领任务主要通过理论武装体系和学科教学体系来完成,如强调系统性理论灌输与日常性理论灌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生思政与教师思政的紧密结合;行为价值引导任务主要通过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来完成,如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心理疏导与困难帮扶、校园安全与文化育人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任务主要由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来完成,如强调师德师风与教书育人、专职队伍与兼职队伍、工作测评与督导问责的紧密结合。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任务需要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融合,以及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来予以完成。从特征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现体系化的基本要求。一是目标要更明确,即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发挥作用和形成合力,既要用好用足已有的育人资源与力量,又要不断挖掘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重点要更突出,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三是结构要更优化,即高校各个育人环节、各个育人体系是各自业务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体,其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其首要职责。四是规定要更具体,即总体性要求与具体性要求、政策性规定与操作性规定等要充分结合。五是系统要更衔接,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公民道德教育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等要高度结合。

三、以体系思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路径

严格意义上讲,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不意味着其本身没有体系;相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始终处在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之中,并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基本工作体系。当前强调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程度还不高,体系构建中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不衔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空洞化现象、政策体系与实施体系不对接导致政策执行随意化现象、不同育人体系之间不协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现象、育人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狭隘经验主义现象等。以体系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创新发展,既要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丰富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明确构建导向体系的构建有着明确目的,因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应明确正确的导向,主要包括:一是政治导向。加快构建体系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各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务实推进,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二是问题导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涉及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不同工作之间的协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问题,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各高校党委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压制问题。三是质量导向。构建体系的目的在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育人质量,凡是不利于质量提升的做法,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决地改过来;反过来,凡是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做法,都要积极地创造条件予以推进。四是创新导向。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协同创新过程,既要畅通从上到下的鼓励创新机制,又要建立从下到上的促进创新机制。2.拓展构建途径体系的构建不是凭空臆造的,要体现科学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政策指导,即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规定和制度规范为依据。二是经验总结,即高校通过总结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有益经验,来不断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三是理论研究,即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特点、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的理论研究,来提升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三种途径看,政策指导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但同时宏观性较强,难以关照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和解决一些具体的操作性难题;经验总结具有实践性和合理性,但同时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难以形成政策执行的系统性与普遍性;理论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学理性,但同时存在对接现实问题不精准和可操作性不强等不足,难以在实践层面全部予以实施。因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途径,需要综合运用三种途径,大力促进政策指导的权威性、经验总结的实践性、理论研究的科学性等优势的结合和作用发挥。从当前情况看,尤其需要加强理论研究,既为政策指导和经验总结提供理论支撑,又为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3.规范构建程序体系思维强调事物发展的有序性,因而体系的构建也必然强调程序的合理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往往以任务为驱动,以高校党委形成决策、印发文件、出台制度、召开会议、督导考核等程序予以推进,虽然具有行动快、效率高等优势,但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个主体、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出现“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现象、“上热中温下冷”的责任逐级递减现象,以及“一阵风”现象等。因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程序上,除采取必要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动员等程序外,还要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性为驱动,充分发挥党政群团各级基层组织齐抓共管的机制作用。比如,通过召开党支部主题教育活动和民主生活会,深入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通过召开各级党代会、职代会、教代会、学代会等,加强对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宣传动员,努力使履行育人职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自愿行为;通过与骨干人员、组织成员谈心谈话,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他们能够提高思想认识和凝聚共识,从而在态度上由消极变积极,在行动上由被动变主动。此外,在涉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考核、评价奖惩、督导问责等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上,更要做到程序的规范透明和公正公开,既要充分发挥鼓励激励机制作用,也要避免追责问责不落实、“只打雷不下雨”等现象。4.完善构建标准体系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客观性,构建体系必须尊重这种客观性,并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来体现这种客观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的建设标准和工作标准逐步完善,如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队伍建设方面,无论是配备数量的规定,还是工作职责的界定,标准越来越具体,操作性也越来越强。但相比之下,教师队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参与育人的工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就显得过于空洞抽象。而这一方面带来全员育人体系仍然难以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带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与高校其他队伍建设之间的制度鸿沟,如一些高校以不同队伍之间政策难以平衡为理由,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一些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没有予以落实。此外,在高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由于缺少必要的标准规定,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存在职能弱化的现象。因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构建标准,既要建立健全整体性体系的构建标准、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针对各个部分、各个部门、各个主体的建设标准、职责标准和考核标准,还要建立健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高校层面等不同层次的标准体系,既使国家标准、省级标准对高校标准的建立健全起到指导作用,又要以不同特色的高校标准、省级标准来体现和丰富国家标准体系。5.创新构建方法体系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方法运用的综合体,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需要更多地融入技术创新元素。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并正在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断创新,这也必然推动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方法创新。一是以数字化资源生产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武装体系构建。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进行获取、再造与创造,并通过网络分众传播和数据库自主学习等方式,可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定制化、个性化、智慧化。二是以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日常教育体系构建。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常态化特征,通过信息集成与处理,既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主体、不同工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互促、同向同行。三是以“一站式”工作平台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体系构建。通过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一站式”工作平台的搭建,可以将不同内容的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信息联结,并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进行流程再造,可以解决教育管理中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水平。比如,一些高校建设学生事务大厅、网络事务大厅、智慧学生社区等,既提高了服务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四是以大数据分析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估督导体系构建。大学生参与网络教学、教育管理、网络生活,产生了大量的行为数据,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可以及时掌握其思想特征和行为变化,为评估督导等工作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全面性、精准性、预测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