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波: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镜鉴

2021-02-19 09:33   《湖北社会科学》   沈建波

一、正本清源: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沿革与生成机制

以正本清源持之以恒推动作风建设,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历史沿革与生成机制的脉络主线。

(一)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从“形式”走向“实质”。

作风建设不仅关乎政党命运,更关乎国运兴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自我革新,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砥砺前行的重要法宝。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作风建设关乎党心、军心、民心……聚焦党的作风建设是防止历史周期率的必然,我们党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所肩负的使命更加艰巨。我们党要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纵观整个近现代中国革命史,更能说明这一点。当年秋收起义部队最初在与敌人的作战中,屡屡受挫,许多人因为失去信心而离开。然而,自从“三湾改编”在起义队伍中宣布了行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出将党支部建在连队上,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部队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艰难的战争岁月发展壮大。其中组织力量不可否认,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作风建设让革命队伍从思想和灵魂上得到了武装,彰显了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古田会议开始,我们党就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的重要政治力量,不但有强大的组织体系作支撑,更有优良的作风作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从“星火”走向“燎原”。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总结了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这与我们党一直延续至今的“两个务必”等党的优良传统高度契合,其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效果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作风建设就是奔着问题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作风建设的天敌,整肃“四风”从来都是一个永恒课题,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保证。事实上,作风建设贯穿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作风优良,方能驱邪扶正、激浊扬清、长治久安;作风败坏,则正邪不分、积重难返。如今,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依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娄山关”“大渡河”“腊子口”,要想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就必须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助力优良作风从“星火”走向“燎原”。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到底要向哪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当时中国民主革命发展不可逆转,我们的党在白色恐怖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中坚持下来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政治缘由,虽然一段历史时期经受了党内外的许多质疑,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那个时候的其他阶级所不能比拟的。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其中不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自信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必胜的坚定决心。为了使大家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要求党内高级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原著,从学风上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我们党从最初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九千多万党员,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党的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贯穿始终,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三)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从“历史”走向“未来”。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先锋”、人民的“先锋”、中华民族的“先锋”,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牢固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且明确了我们的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只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之初心,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克服长期执政带来的种种问题,党内一直在进行探索,始终坚持自我革命,驰而不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我们党在烽火硝烟的年代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和平年代面对各种外部复杂环境,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社会各界一直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发展的奥秘所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性问题,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正风才能肃纪,正本方能清源,突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并同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对党的建设实践的开拓创新。我们党必须要始终保持作风优良,发展党的独特政治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方能领航破浪、行稳致远。

二、自我革命: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逻辑选择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唯物史观中总结和探索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才能坚持和拓展我们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

(一)坚持实践过程与实践效果相统一。

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过程中,既要正视执政实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要精准把握改革实践进程、判断出招时机、找准靶心,取得良好工作成效。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的作用,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发展实践,尤其是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1951年初,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从1951年下半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整党运动。党的八大提出从1957年9月开始,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经常进行开门整党,达到统一思想、纯洁队伍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日趋标准化规范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高度重视并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各级组织将集中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秉持人民立场、优化理论供给、强化实践导向,推动理论武装收获向积极实践成果转化、理论效能向实践效能转化,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实现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高度统一。

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实践过程与实践效果相统一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只有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认识、把握和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才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共同为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奋斗。历史上延安整风、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以及全党深入持久开展的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活动,尤其是当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改善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没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干不出新的事业。当前,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时代和实践特征,必须从实际出发优化管党治党方式,重视学习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党的思想建设更好地嵌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加强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统一。

必须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推进制度革命相统一,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组织建设是作风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湾改编”后,“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党的组织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壮大。红色苏维埃政权时期,机关党的组织开始建立;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了机关党的组织;解放战争时期,按照党的七大党章规定,机关党的组织逐步遍布各解放区的党政机关;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决定》,各级政府机关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机关党建工作要积极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狠下功夫,实现党的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齐头并进,特别要处理好二者协同发展的关系,巩固拓展作风建设与组织建设的成果,确保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随着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优势也逐渐转化为作风建设的明显成效。新中国成立之初,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着重于基层党组织的整顿。1951年4月9日,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对党的基层组织开展了有计划、有准备、有领导的一次普遍整理。八大党章首次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形式,把党的基层组织划分为三类:基层党委、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通过理顺各级党组织的相互关系来发挥党的组织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1989年,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党员发展政治标准和质量关。2018年10月,党中央颁布并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在实践层面以制度的形式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范式,把管党治党落到“最后一公里”,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了全新的发展境界。

(三)坚持纪律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统一。

坚持纪律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统一,必须检视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自我革命的实效。在革命战争年代,通过加强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我们党有效防止了组织涣散,增强了党政军民团结,巩固和扩大了革命队伍,取得了革命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防止党员干部队伍中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和腐化堕落等问题的滋生,我党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明确规定:“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是党在组织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成为一切党员与干部的模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针对党内民主程度不够、集中领导不充分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切实使党的建设步入科学、民主、法治的轨道,确保我们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进程。

随着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不断发展成熟,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也日趋丰富。实践反复证明,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再采取革命战争年代那种通过轰轰烈烈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来克服和消除党内腐败现象是不可行的。鉴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消除作风积弊是兴党强党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开始着重在制度建设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规范和纪律举措。特别提出了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重要理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建设理论,初步构筑了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全面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只有努力探索治国理政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和实现途径,使之上升为党执政兴国的规章制度、规范准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强而有力的刚性制度作支撑,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将难以落地生根。只有扎紧制度的笼子,才能及时纠正各种错误路线,不断革除党内存在的积弊,增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三、守正创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进路与优化策略

列宁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党的作风建设,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风险的理性预判和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检验我们党是否与时俱进的“实践标尺”。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

在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中,党的关键作用不但体现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体现在持续有效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突出表现为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党的意志坚如磐石,是因为她有一颗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初心”,而且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向心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非易事,需要排除很多的阻力,应对很多挑战。面对长期执政的风险挑战,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充满生机活力,引领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发挥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党对作风建设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从而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中国共产党在作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实践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并有效运行的,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在决策产生以后集中力量把决策落到实处。党的民主集中制强调通过集体领导、集体讨论、集体负责的方式形成决策,具有集体理性的优势;与政治协商制度相比,民主集中制更强调决策前充分发表意见的民主权利,需要服从于集体决策做出以后的集中意志和统一行动,具有执行力强的优势。这项制度对于加强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而言,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在党和国家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各级党的领导制度,有效发挥党员干部作用,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协调各方力量,综合运用“两个责任”“一岗双责”等监督执纪等各种党内规章制度,清除推诿扯皮、信息不畅、基层组织涣散等病灶,形成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践行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经过近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坚定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秘密武器”。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在那段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群众路线这个“法宝”。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生活,而追求更高层次、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希望参与到更多的公共事务中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注重调动各阶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镜鉴历史经验,必须高度警惕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就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离开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有自我毁灭的危险。我们党执政以后,掌握了政权,有了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条件,但同时又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因此,我们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不断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不断纯洁党员思想和党的队伍,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一党、一己之私利。

(三)锤炼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实践的必然遵循。

风好适宜扬帆,正风才能肃纪。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来都是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遵循。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会议上郑重提出“两个务必”,矛头直指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反复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1951年2月,中央下定决心进行整党,在整个过程中,有41万人被开除出党或被劝告退党,组织成分和党员素质有了明显改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党的八大集中研究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伟大、光荣、正确”的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根据党的八大精神和现实生活中党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957年4月27日,党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1963年5月,周恩来同志发表了《反对官僚主义》,1972年又发表了《党的历史教训》。“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史清醒地告诫我们:党的执政风险从来都不容小视,这对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一再雄辩地证明,也必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在于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整治“四风”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作风建设与自我革命是辩证的逻辑关系,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得彻底,作风建设就搞得好;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得不彻底,“四风”问题就将很难“根治”。近百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两个革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强调我们党长期执政,还是强调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优良的党风政风,这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契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四)把党内法规制度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正风肃纪的胜势。

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转变,与党的建设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应做出改革和完善。习近平指出:“建章立法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党的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了部分修改,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突出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增强我们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此基础上,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制度、法规,坚持用法治思维治理党和国家,养成党内崇法守纪的良好政治风气,使法治成为制度治党的必要遵循。

如何保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因素就是党的作风建设,其根本在于坚持和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党组织或者党员作风优良,也就自然会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反过来,如果党的组织“四风”弥散,违法乱纪“司空见惯”,党内政治生态就会遭受严重破坏,就会严重损坏党的整体形象,破坏党的执政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制度治党的巨大优越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管党治党各方面各环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2018年,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这是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形势的一次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从职能定位到组织体系,使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党的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把党内法规制度的独特优势转化为正风肃纪的胜势。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的“不二法门”。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确保我们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重要政治保证,能够更加有效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两端分别连着国家和人民,一方面要合理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另一方面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二者相辅相成。执政党只有在充当多数公众表达自身利益的工具时,才有资格掌握公共权力;执政党只有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才能筑牢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巩固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地位。2020年3月9日,为了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以强有力的政治担当持之以恒推进正风肃纪。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防范政治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落实好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不断解决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向人民交出新时代的答卷。

政治风险不仅关系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地位,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阵营遭受重创,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苏共全盘否定和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是其重要原因。纵观中国近代史,从国民党的失败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其鲜明反差之根源在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松”与“严”,党的组织作风涣散是国民党挥之不去的痼疾,而中国共产党则将作风建设“一贯到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确保革命、改革、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防范和化解国际国内政治风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由于外在客观环境和内在主观环境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存在党如何防止“四大危险”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引领政治风气以及整个社会风气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决不能在原则性问题上犯“政治幼稚病”,重蹈历史的覆辙。全党要继续深化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要以优良的作风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风气明显好转,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制度的政治优势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逐步转化为党和国家治理的效能,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愈来愈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制度现代化的新时代变革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生命力。而这一切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实践是否行之有效,取决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取决于我们党进行自身建设和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一条主线,更是谋划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遵循。

作者简介:沈建波,法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国家税务总局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工商学院兼职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