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花:在劳动教育中“墩苗”

2021-03-04 11:09   《湖北日报》   臧 花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从国家层面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就学生个体而言,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借用庄稼活中的一个说法,劳动教育也是“墩苗”。所谓墩苗,就是把幼苗边上的土踩实,以此抑制幼苗茎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以利后期更好生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多“墩苗”,在社会实践和历练中把基础打扎实,有助于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过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同程度存在弱化劳动教育的问题。比如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重视学习,很多时候窄化为只要学习,劳动教育“意思意思就行”。比如劳动教育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劳动教育停留于短暂、临时的走马观花式体验,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育人实效性不足。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有劳动元素,但缺乏教育成效。

马克思说,“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儿童劳动教育应谋求手脑相长。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对应三对关系: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指向丰富的实践内容。“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聚焦的是在特殊的年龄段培实“土壤”,打好“底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墩苗”,就是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

《意见》共18条,有认识论,也有方法论。真正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墩苗”,就要在育人体系、实践方式上扎实推进。

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能变成简单的“扫落叶、拔杂草”,而应通过创新劳动教育课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类型,破解劳动教育内容模式单一的问题。实际运行中,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教学环境积极培育学生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要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具体情况,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打造课内课外衔接、校内校外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体系。

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意见》从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三个层面作了部署。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这些部署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键是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把劳动教育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一步一步往前推,一层一层往下落,推动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常规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树人、协同育人的格局。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