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建好用好躬身为民的每一个通道

2021-06-16 13:00   《湖北日报》  

江岸区政务服务中心在武汉首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让企业和群众遇到急难问题,不出办事大厅就能解决。不独武汉,省内其他一些地方,全国一些地方,也设立了这样的窗口。

各类“办不成事”窗口设立的初衷,大多是解决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办理、成功审批或多次来到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以及遇到的工作人员怕担责、不作为、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等问题。从实际运行看,这类窗口发挥作用的范围有所扩大,除了让没有办成的事在特殊窗口里办成,还涉及对各类咨询的回答,解惑释疑等。

集纳各类政务服务的中心、大厅,“办成事”本身就是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客观讲,常规性的窗口完善流程、优化服务、高效运转,未必都要设立一个“办不成事”窗口。但一些地方从服务事项的复杂性以及还存在的不足出发,提供一个推动办事的补充通道,仍然有其价值。新设一个窗口,就是多担起了一份责任,对办事主体来说,这相当于一个托底的存在,办事遇到困难,其他渠道难以遂愿时,还可以来这儿问问,获得答复,办理事情,求得一个最终的解决。

“办不成事”窗口,本质上仍是躬身为民的一个通道。不少人对这一举措给予好评,不只是因为方式方法上的创新,更因其背后的理念,传递的导向:主动作为、担当有为,尽力消除办事群众的后顾之忧,弥补政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缝隙”。

更进一步看,这样的窗口不是“万能钥匙”,也不是“百宝箱”。有了兜底性质的窗口,并不意味着其他办事环节就可以“轻松”一些。“办不成事”窗口的运转,既需要前置的各类窗口尽心尽力尽责,也需要在受理标准、处置程序、问题反馈等方面建立精准、规范、完整的运行体制机制,以政务服务链条上一环的作为助力于政务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这些年,关于办事窗口,时有推陈出新的做法。有的是把像窗口设计、椅凳摆放等“微服务”做细,有的是探索“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有的是善用数字技术,有的是扩容便民事项。应当看到,无论是传统的服务形式,还是新颖的服务方式,都一头连着群众利益,一头连着政府形象。形式可以创新,为民意识却要恒久如一。便民利民的价值取向,需要在躬身为民的每一个通道里深深扎根,真情对待群众、真心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需要在形式多样的服务实践中发出光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