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诗: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

2021-08-12 10:44   《湖北日报》   程曼诗

一粒看似平凡的种子,背后却连着国计民生。

近日,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打好湖北种业翻身仗》,聚焦收集保护和高效利用种质资源,振兴湖北种业。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打好种业翻身仗。多年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在航天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把这么多种子带上天?种源和芯片,看似互不相干,却同样被上升到“卡脖子”攻关的高度,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这也说明我国的种源,有些品种、有些领域、有些环节,和国外先进水平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守牢“三农”战略后院的关键要害。种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近些年,不少人感觉到部分蔬菜口感的变化,这背后也有种源变化的原因。长期以来,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我们实现了100%自给,但蔬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中,有部分高端高产品种相对较多依赖洋种子。有些洋种子以其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打开我国市场后,价格一路飙升。如果无法提升原种研发能力,就会让“米袋子”“菜篮子”受制于人。

不仅要“手里有粮”,还得“手里有种”。从引进品种到自育品种的转变,湖北大有可为、必有可为。一方面,湖北是农业大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种业资源优势凸显;另一方面,湖北具有领先于全国的生物育种能力,先后诞生了全世界第一例克隆鱼技术、试管猪技术、转基因植物新品种,打好“种业翻身仗”,更要走在前头,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筛选推广一批有市场、有前景的特色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和优质产区。

种子市场的竞争只有攻,没有守。围绕“一粒种子”,我们需要在资源收集、精准鉴定、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大功夫。既要育好,也要护好,更要用好。打好种业翻身仗,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建好种质资源库,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推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保住中华民族的“铁饭碗”作出湖北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