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双减”给孩子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2021-11-18 10:29   荆楚网   黄晓云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8月1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焦虑情绪,也给孩子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双减”给孩子提供了兴趣选择的空间。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周末文化课外辅导班一律停开,孩子们摆脱了奥数、作文、英语的困扰,有更多时间自由地选择兴趣课。人类创造了“星期”,包含对生活规律的经验总结。社会的竞争,企图通过打破这一人类生活的栖息规律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学习了五天文化课的孩子亟需转换大脑模式,在艺体的熏陶中保持大脑各区域发力平衡,整理文化课的储存空间,让所学的知识有序排列,深化了对文化知识理解和记忆。在文化课与艺体的交织学习中,文化与艺体之间建立了有机的联系,增强的孩子的创造力。

“双减”给孩子提供了身体发育的空间。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生命的质量源于身体内在的力量,孩子身体内在的力量越强劲,探知世界的欲望越强烈。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过度紧张的作息安排,让孩子的身体处于绷紧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放松。疲劳的身躯降低了发育的活力,甚至发生疾病。“双减”后,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运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用大量案例引证了运动如何改造大脑,让人变得更加聪明。孩子全面发展,要的是高效率地学习,而不是疲惫的煎熬。当然,“双减”并非让孩子减少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提高学习的效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作息方式和生物钟,只有在孩子状态高度集中的时候,或者对某事高度敏感的时间段去做某事,才有高效率。

“双减”给孩子提供了心理调适的空间。从课堂到课堂的机械化生活让孩子心理充满焦虑,行为焦躁,亟需调适心理状态。教育只有在安静状态下才能真正发生。这里的安静,主要是人内心的宁静。我们会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情绪稳定,心态阳光,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强。反之,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是不善于管控情绪的孩子。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不仅与智商相关,更与情商相关。在安静状态下,头脑中所学的知识之间高速链接,有序运转。在焦虑状态下学东西,看似学会了,实际上是浮在表面上,难以洞悉知识的深层涵义,因而也难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创造力,创造性是人重要的特性,创造性劳动是劳动异化的复归,是人幸福的源泉。

“双减”给孩子提供了心灵滋养的空间。人的心灵总是趋向自然、幸福的。这里的自然不只是回归大自然的舒适、愉悦,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运动状态。融入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双减”让孩子有时间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馈赠,得到天然的滋养。当孩子不再被密集的各种培训牵绊时,自然而然的状态才可能达到,获得幸福的体验。孩子是在感知世界中认识世界,在不断试验错中探知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建立自我认知。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孩子对世界的感知更敏锐,对自我的认知更客观,做出的判断和选择更合规,孩子的幸福感更丰厚,内心更充盈。而且,一个导向自然的心灵,其过程本身就是幸福的。

为确保“双减”工作的持续深入进行,切实给孩子提供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还需要政府各部门、学校、家庭、各相关社会力量形成合力,让基础教育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回归其本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发展,健康快乐成长。

注:本文系长江大学教研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理念与实践研究”(JY2020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