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家文:反腐倡廉仍需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2022-02-18 10:10   《中国环境报》   但家文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辜负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殷切期望,生态环境系统的干部职工承担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繁重的攻坚任务。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顽强、业务能力出众、廉洁自律有力的生态环保铁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织保障。

从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陆续发生的腐败案件看,当前反腐倡廉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依然严峻。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域的拓展延伸,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掌握着审批、执法、许可、环评、限产、限排等手段,拥有着对大量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重大科研项目、环境治理工程的分配权、验收权,对地方经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围猎对象。

为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温床,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体系,仍需持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务求实效。

杜绝廉政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廉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工作安排都是比较严密的,个别生态环境部门产生腐败问题的根源,往往出现在形式主义上面。比如,在政治理论学习、廉政警示教育、制定廉政工作计划时,存在完成任务走过场的现象。因此,为杜绝廉政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必须更加注重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更加切合单位和本人的工作实际,系统排查检视各领域、全链条的廉政风险点。直面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深刻反思警示教育中暴露出来的各类腐败问题,认真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检查、可整改、可考核的整改方案。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手段,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监督落实到位、效果显现到位。

突破监督体系中的痛点难点。监督谁、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如何确保监督效果,一直是监督体系中需要长期探索和破解的难题。一家单位的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以及掌握重要权力和资源的人,都应列入重点监督名单。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做到全覆盖,既包括环评审批、执法监管、许可证发放、项目验收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域,又包括生态环境部门的自身建设、干部提拔、职级晋升等。同时,还应对上述每一个领域实施全链条有效监督,确保监管无死角、无漏洞。在谁来监督的问题上,应尽量避免下级监督上级,副职监督“一把手”;纪检组长和纪委书记应尽量避免同时兼管业务工作和单位人财物,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尴尬局面。监督方式应在频率和手段上持续创新。以公车使用为例,每辆都应通过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形成每日的行车路线图备案,定期上报备查。上级纪检部门不定期抽查下属单位公车的行车路线图、过路费、汽油费等,并对照当期的工作计划安排,确保监督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和监督效果。

强化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许多腐败案件的发生,都源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和落实到位,让腐败分子有机可乘、有空可钻。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应该定期实行交流、轮岗和任职回避制度。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生态环境部门的领导干部长期没有交流和轮岗,难免在地方和单位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人情网、利益网,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因此,廉政建设必须补齐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短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权力使用、干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交流、关键岗位轮岗等重要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上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监督检查,排除制度执行落实中的各种干扰。要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无漏洞、执行无掣肘、监督无空白,为预防腐败的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