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 邵银波: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2023-01-04 14:18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徐 霞 邵银波

2019 年 3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亟待提升,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方兴未艾。然而,新教学模式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学效果往往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实践探索,坚持思政课建设“八个统一”基本原则,特别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汲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引领的优势,发挥新兴教学模式学习灵活自主的优势,创建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打造无碍化、无界化的思政共同体育人环境、构建线上线下“双线”智慧导航、采用“三阶八步法”深学精学、建立全程精确评价等多维路径,持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而匹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优化教学知识供给,使思政课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融合开放式学习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发挥综合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此,本教学团队系统考察了新时代学子的成长背景、思维方法、实践方式的特殊性,遵循学生“学、研、用”能力生成规律,探索构建了相对开放、相对自由的知识、研讨、实践空间三结合的综合学习环境。

1. 构建知识空间,形成“叙事性”开放教学环境。构建以权威教材为基础,网络资源为支撑,线上线下配套教辅为补充的课程知识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统一使用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配套建设“五统一”工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教案、统一讲义、统一教学课件)和系列教辅资料,下大力开发网络知识资源,探索建成包含专题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主题讨论、案例库、学习资源等在内的知识体系,以透彻的学理帮助学生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以建构“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知识空间,形成“叙事性”开放教学环境,使新时代青年学子“明理”。

2. 构建研讨空间,营造“延展式”合作探究环境。用好教学辅导、专家指导和同学互助三支团队形成合作研讨空间,通过研讨互动、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教学辅导团队主要依托本校国家、省级名师工作室,构建以优秀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为骨干的教学辅导团队,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专家指导团队,指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开通网络预约,进行高水平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互助团队主要借助校(院)级思政课主题学习网站、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班等,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召开网络学习研讨会,让同学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打造“合作探究”式研讨空间,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在不断地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由知识体系提升到价值体系,使新时代青年学子“增信”“崇德”。

3. 构建实践空间,打造“沉浸式”行为养成环境。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联相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引导学生搞好课堂主题实践、网络虚拟实践、社会创新实践,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校园节日和国家重要纪念日在课堂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如“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爱国教育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媒体发布会、市长接待日、电视问政模拟等,以强烈的使命感、仪式感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开展网上民生问题调查、网上祭奠英烈等虚拟实践活动。建立长效合作实践基地,打卡本土红色景点,因地制宜利用好企业、社区、文化场馆、纪念场馆等开展实践活动,打造虚实结合“沉浸式”体验环境。通过打造实践空间,使新时代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淬炼青春,增强本领,提升实践技能,真正使新时代青年学生“力行”。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双线”学习导航系统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有力证明,思政课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下“纵横”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理论体系,线上“快反”式教学帮助学生强化学习质量,“双线”学习导航系统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1. 线下教学,构建“纵横式”导航架构。在线下教学环节,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1]。为此,线下教学注重通过“纵横式”导航架构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优化组合各类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纵”是指将重要知识点按照历史脉络、时间顺序进行系统教学,讲清基本历史发展逻辑。“横”主要指围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内容进行深入教学,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同时,注重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引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相结合,将书本的答案和现实的问题相对照,优化理论知识供给,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2. 线上课堂,构建“快反式”导航架构。线上课程充分关照学生主体差异,注重紧贴学生个性化需求“精准滴灌”,注重教学主客体互动、快速反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归属感。在深入研究青年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基础上,借助手机APP软件、智慧课堂终端等优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网络教学,构筑一体化、“快反式”教学新生态系统,“使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备课、教学活动的设计”[2]。课前,做好学生的需求调研、话题讨论、资源分享等工作;课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组织好测验、抢答、分组主题讨论等课堂互动环节;课后,强化学生在平台做好笔记、群聊、小组、测验等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在教学全过程管理中,充分利用网络实时记录、随时交流、快速计算等功能,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人制宜、快速反应;对每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凝练、快速优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突出全方位,进行快速反馈。

三、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采用“三阶八步法”深学精学

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针对重难点问题、前沿热点问题,依据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原则,采用“三阶八步法”精确导航、深学精学,开展系列专题课教学,打通“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政课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三阶八步法”教学具体包括以下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是个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研讨、凝练问题两个步骤。思政课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课前开展个人学习研究,学生在网络课程资源和线上互动支持下开展个性化自学。通过学生自学和互助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专题内容,凝练出需调查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从供给侧角度实现精准供给。

第二阶段是分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践考察、团队风暴、团队共识等四个步骤。学生在思政课教师引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达成组内一致。这一阶段实质是一次学生学习力解放的革命。通过调查实践、反思总结、合作探究等方式,为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创新相融合提供良好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和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

第三阶段是全体研讨提升,主要包括全体研讨和专家总结等两个步骤。通过分组介绍前期学习和实践成果,互相补充、互相评判;最后由教师和特邀专家进行总结提升,固化、升华理论知识。

以上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上下贯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升华过程,重新定义了课堂的新形式、新含义,赋予了学生学习上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八步”分步骤、有侧重地构建教学流程,建成学生进阶体系,做优做精“从个人到同伴,由同伴到小组,由小组到全员”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契合网络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形成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思政教学格局。

四、坚持铸魂提能导向,建立全程精确评价机制

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方式,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强调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

1.突出导向性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性。其评价也不能仅仅看学生分数的表现,而是应首先突出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具体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铸魂”方面,即针对是否满足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重点考察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等;二是“提能”方面,即针对是否满足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能力素质发展的需求,重点考察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学科敏锐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

2.突出全程性评价。突出思政课的全程性评价,全程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轨迹、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全过程评价包括自主学习、理论授课和创新实践等全过程。其中,自主学习阶段,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程了解、问题提出、课前研讨等进行评价。理论授课阶段,重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课堂测试等进行评价。创新实践阶段,重点对学生的问卷设计、调查深入、分析总结等进行评价。

3.突出精确性评价。精确性评价主要指尽可能对学生的总体表现开展聚类分析、系统诊断,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给出量化结果,进而为下一步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采取定制式、个性化教学,推动思政课评教聚焦于需求侧提供重要参考。为此,适当提升过程性评价占比,如由20%提高至30%,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期末考试适当提升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如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加总可提升至55分,占试卷成绩的55%。创新实践过程中,针对某项具体表现,可引入单位鉴定、专家打分、学生评价等,形成相对全面、准确的评价。

(徐霞,湖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邵银波,空军预警学院空天预警系副主任、副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