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琦:构建政治哲学与政治现实的桥梁

2017-03-08 09:12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玉

政治哲学究竟能够对政治现实产生什么影响?在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看来,这需要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考察。

在比较中加深认识政治现象

政治哲学无法通过实验论证政治观点,只能通过现实的观察来发现其对政治现实的影响。建立在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比较政治学,通过对比不同政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探究政治哲学对政治现实影响的可能,为政治哲学与政治现实之间搭起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

“比较是人类知识的发动机。”在高奇琦眼中,比较政治更多属于政治科学的范畴,它提供的不是先验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在比较中可以加深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现象的认识与了解。

在比较政治学实际研究中,可能会碰到没有可比性等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利用指数这一工具。指数是人类知识科学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政治类指数基于对不同国家政治数据的采集,具有鲜明特征与可对比性。高奇琦生动地做了一个比喻,“指数好比医院体检的指标。病人拿着化验后的单子找医生,医生会根据指标的情况对症下药。例如,我们怎么比较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社会分配呢?‘基尼系数’便提供了一个参考。所以,指数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目前的状态。”

  客观数据采集至关重要

国际上有许多有影响的政治类指数,但基本上是由西方研究机构开发的,会存在一些歧视性评级的现象,与现实发展状况并不相符,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类指数系统。基于开发出更为客观的指数系统的思考,高奇琦所带领的研究团队近些年致力于开发两个政治类指数,评价国家国内治理状况的国家治理指数(NGI)与评价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状况的全球治理指数(SPIGG)。

全球治理指数的开发始于2013年,在2014年首次发布了25个国家的数据和排名;国家治理指数于2015年研发启动,并在当年底首次发布了111个国家的治理状况数据和排名。2016年这两个指数的样本扩大为189个国家。在国家治理指数和全球治理指数的构建中,客观数据的采集至关重要。

 国家治理指数是一个综合系统

高奇琦表示,指数并不是指标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理论体系,指数开发的过程就是一个将理论与实际对接的过程。国家治理指数所代表的治理过程性理论和指数构建,不仅能够进一步厘清国家治理的概念,而且通过该指数的描述,可以比较准确把握中国在世界各国国家治理中的位置,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作出客观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分析国家治理指数的总排名和分项排名,可以及时发现中国国家治理中存在的弱项和问题,进而为未来改革方向提供具体的思路。

“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中,国家治理指数是一个综合系统。不同的国家在实现其治理目标的时候,应该像爬梯子一样,一层一层来实现。”高奇琦解释到。国家治理指数更多是指国家范围内的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国家治理指数需要从基础、价值和可持续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基础包括设施、秩序和服务,价值包括公开、公平和公正,可持续包括效率、环保和创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基础性指标,因为这些对发展中国家的初步构建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治理指数中也应更多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思考国家治理问题。

谈及未来政治学的研究,高奇琦表示自己将进一步把努力的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在他看来,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指数研究属于政治科学范畴,它们是政治哲学伸向政治现实的桥梁;如果没有比较政治和指数研究,政治哲学在政治现实中难以发挥作用,也无法检验观点的正确与否。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学研究需要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上共同发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