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霞 田 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2023-03-22 10:0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石云霞 田 辉

继党的十九大之后,党的二十大重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项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科学研判形势、确立目标定位、深刻把握本质、坚持“内容为王”、创新科学方法、坚持党的领导主体。这些重要方面,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意识形态工作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一、必须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斗争形势

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前提。所谓形势,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既包含有空间因素,又包含有时间因素,是时空因素的辩证统一,指事物存在的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的就是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形势,任何事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成功。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我们党总是首先分析研判所面对的形势,根据形势确定任务、行动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毛泽东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会议指出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P92)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2](P510)。

1. 加强对科学研判意识形态斗争形势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3](P23)他强调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甚至难以预见,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时代性、常态性课题。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首先从思想领域开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见微知著,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这是一个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我们必须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2. 准确把握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新特点。事物的特点是表征其本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意识形态领域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可低估,并且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第一,我国两种意识形态并存、相互交织、斗争激烈。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4](P159)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仍然存在着被弱化和边缘化的风险,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是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的根子,必须坚决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第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日益加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噪所谓普世价值,“挂羊头卖狗肉”,欺骗舆论,蒙蔽群众,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没有看清其中暗藏的玄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我们对此必须要有高度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好激浊扬清的工作。第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突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强调:“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5](P22)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优势,切实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

3.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的重大战略任务。第一,必须坚持把“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放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首位。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时代实现“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二,必须深刻把握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揭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来自深厚的历史积淀,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习近平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6](P312),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真正发扬中国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三,必须牢记“国之大者”,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日益突出,我国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和发展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心存疑虑、焦虑,散布“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议程远超中国边界正在走向全球,对民主理念构成了威胁”。他们以意识形态划线,制造“阵营对抗”,妄图改变社会主义中国,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从国内来看,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一些老问题如所谓的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政治思潮改头换面,仍然大行其道,各种影射作品充斥网络,其负面作用不可低估。我们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意识形态发展新天地。

二、必须确立意识形态目标定位

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上,定位问题始终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事业发展的定位问题,他曾经用“新时代”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三个“最”的重大判断,以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界定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郑重宣示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根本问题。从根本上说,定位问题就是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只有明确定位问题,才能够增强政治自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问题。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P14)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准确定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统一,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1. 这一定位,是基于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曾经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作出创造性阐发。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8](P33-34)。“虽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9](P35-36)他强调,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事物发展,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观察社会发展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有机联系。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必须全面辩证准确把握。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要有硬实力,又要有软实力,两种实力都搞上去,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我们必须切实做好经济建设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重视经济建设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因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而使其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对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定位准确,把服务大局、紧密围绕中心作为基本职责。“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做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不错位、党和人民需要时不缺位”[10](P47),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做好。

2. 这一定位,是基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科学认识。习近平反复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都不能偏废,才能夯实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方面的工作。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是全方位的,不能只讲群众物质生活方面,一俊焉能遮百丑。我们必须同时抓好“两个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只有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才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这一定位,是基于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突出,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变本加厉泛滥起来,酿成了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严重的政治风波。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牢记经验教训,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任何时候都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绝不能大权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三、必须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本质

有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大肆炒作,出现了“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的论调。再比如,有人认为,“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人数,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等等,各种奇谈怪论充斥网络。这些论调,本质上就是如何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意识形态本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具有鲜明的党性,又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这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1.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党性。列宁在讲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时曾经明确指出,“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意识形态”[11](P240),鲜明揭示了意识形态党性的本质。习近平指出,党性原则是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的领导,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和制度。在坚持旗帜、道路、方向的问题上,一定要确保各种意识形态阵地都必须姓党,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要坚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始终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和“心学”,一定要学好。意识形态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牢记“党性就是最大的德”,意识形态的红线不能碰。

2.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心向背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坚持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就是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既要立足于满足群众需求,又要着眼于提高群众素养,既要立足于服务群众,又要着眼于教育引导群众。人民群众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要根据分层化、分众化的要求,处理好点、线、面的工作,面上的工作要加强广泛性,线上的工作要加强分类指导的科学性,点上的工作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引导和吸纳工作,切实扭转和克服少数人离心离德的倾向,激励和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觉奋斗。

3. 坚持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12](P182)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人民性是党性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二者浑然一体。“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13](P23)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的观点,在思想上是糊涂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四、必须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坚持“内容为王”

内容决定事物存在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内容建设具有根本性和至上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强调的是,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4](P46)。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内容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这里主要从构成意识形态内容的主题、主线、灵魂、核心、基础的角度,重点阐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内容”[15](P339),它们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最大增量和显著标志。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这一历史主题,在新时代,体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极不平凡、具有诸多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6](P524)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线。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百年来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一以贯之的历史主线。在新时代,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中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和提高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

3. 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7](P15)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种种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缺钙”,导致信念动摇、精神迷失。共产党人对待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一定要自觉做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18](P82)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认识真理、信仰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前提。必须做好立根固本、强基铸魂的工作,教育引导全党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真理和理想而斗争,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

4. 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19](P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核心。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和发展。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其强大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5.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P212-213)。时代催生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坐标,从中国实际出发,聚焦解决中国问题,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必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知识、理论、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主体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面向未来,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努力揭示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强国,奠定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实基础。

五、必须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科学方法

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创新方式方法。所谓方法,列宁曾经援引黑格尔的话说,“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21](P189)。这就是说,方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具有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高度重视方法问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22](P220)。

1. 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针。习近平指出,我国积极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彰显我国社会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和本质,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现在,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全党动手、全党参与,把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立破并举,才能无往而不胜。在意识形态战线上,在事关“国之大者”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真理,敢于亮剑,让科学战胜谬误,用真理揭露谎言,教育和激励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 坚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是今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财富,弥足珍贵、来之不易,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世异则事异。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才能把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创新的关键是要抓好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的创新。理念创新,就是要破除传统思维定式,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手段创新,就是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基层工作创新,就是要把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深入细致,春风化雨。习近平指出,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表面上反对搞宣传教育,实际上搞起来比谁都更来劲、更在行、更不择手段,只是他们做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宣传”。从方式方法来看,我们应该结合现实国情和实际需要,借鉴和吸收欧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做法。

3. 坚持科学认识中国特色,善于进行国际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要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首先,必须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本特点。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都必须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习近平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有其鲜明的特色和显著优势,削足适履、一味照搬外国的做法,注定会失败。其次,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区别具有相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们既要全面客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又要善于进行国际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决不能在国际比较中迷失了方向,否则,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但是对当代世界出现的新事物,我们要积极借鉴吸收,更好发展壮大自己。

4. 坚持因势而谋,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势者,形势、态势、趋势之谓也。首先,因势而谋是前提。我们要把历史、现实、未来有机统一起来,善于用大历史观观察世界,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全球涌现的复杂矛盾、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洞察发展动向,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习近平强调,“要把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看准、看清、看透,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发现本质,尤其要认清长远趋势”[23](P442)。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立足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科学的战略策略,才能顺利发展。其次,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是关键。我们要始终保持在意识形态斗争上“不能输,也输不起”的高度清醒和坚定,勇于面对世界范围内复杂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主动战。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因势利导,夺取胜利,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极不寻常的辉煌。

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主体

主体是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征的人和人群共同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意识形态建设党是领导主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

1. 必须提高和加强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24](P40)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大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25](P32)。必须从党能够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

首先,必须树立阵地意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26](P45)习近平指出,在关乎意识形态阵地问题上存在着“三个地带”:一是红色地带。这是我们的主阵地,必须坚决守住;二是黑色地带即负面的东西,必须坚决斗争,毫不手软;三是灰色地带即所谓中间地带,必须做好向红色地带的转化工作。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能形成“两个舆论场”。要培育积极向上向善、文明发展的网络文化,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设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次,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人才是第一资源,队伍是战斗力的保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意识形态人才体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

2. 党作为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党的各级组织是战斗堡垒和指挥部。党的各级组织肩负着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必须当好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特别是要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借机干扰和破坏,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27](P53),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其次,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习近平反复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当“甩手掌柜”,既要挂帅又要出征,更不能搞所谓“爱惜羽毛”那一套。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再次,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习近平指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28](P351)。意识形态工作要依靠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常时候看得出来,才能彰显党的历史伟业。

3. 坚持党的领导主体性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高度赞颂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作为伟大的社会历史主体,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真正当家作主人。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性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完全一致的。这在新时代,集中体现在“两个确立”上。“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的重大政治优势和理论优势,蕴含着“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求的根本保证,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保证。

(石云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 辉,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