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丹洁:高举旗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2023-05-17 08:3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段丹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剖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七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时刻铭记嘱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实践,扎实推进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努力提高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讲话鲜明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来自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作出的重要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构建“三大体系”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鲜明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践行的崇高使命,而且切实彰显了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次重要讲话所展现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的丰富内涵,深刻激励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守正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副主任张军表示,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保证,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论,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扎根中国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明确了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其核心要旨是“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奋进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建构中国理论的自觉自信,让中国理论成为14亿多人民群众掌握的强大“物质力量”,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深厚的学术支撑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认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重要事业,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与最终成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最根本的就是始终不断改进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而确保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光明前景、繁荣兴盛。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的各方面全过程,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学研究全过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看来,自主知识体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哲学角度看,一个时代的哲学知识体系的精华体现在特定世界历史民族的现代化实践探索中。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回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实际。几代学人筚路蓝缕、深耕厚植而努力推进的创造性的自主探索,反映了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有生命力的哲学研究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而必然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参与到改变世界的活动中并反思这种活动本身,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一种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提供思想支撑。”臧峰宇谈道,审视世界新的动荡变革引发的时代难题、理解哲学观念更新与文明形态变革的互动、深刻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化所具有的实体性内容,必然要进一步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并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实践无法用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加以解释。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立足我国国情,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表示,建构什么样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怎样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迫切展开的重大实践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开启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创新步伐。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解读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上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气象。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新时代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立足于新的研究对象、知识命题、知识概念、研究范畴、知识方法的创设,着眼于以模块化、系统化、理性化的学科、学术和话语等形态呈现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精神产品集成,努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张政文表示,其中最重要的探索和创新就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范式的重大变革。

新时代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把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对标对表有组织科研的实践要求,更加强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更加强调政策导向,更加强调组织管理模式优化,更加强调国家战略力量储备。变“无序”为“有序”,变“分散”为“聚合”,变“无组织”为“有组织”,变“学术导向”为“需求导向”。努力打破学科壁垒、统筹资源配置、强化力量集成、形成创新合力、畅通转化链条,努力形成学术意志高度统一、创新力量高度聚合、科研行动更加有效的学术共同体。通过有组织科研,建制化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成体系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对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作出战略性回答。

回首七年来的科研心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王莹感受最深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她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更加优化,基础学科持续巩固优势递增,重点学科高度细化不断深入,冷门“绝学”传承保护机制健全完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围绕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持续涌现。不仅构筑起学术体系建设的一座座高峰,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体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实绩明证和历史经验,也极大提振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  

领域学人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动力。此外,新时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外高水平成果的引进和外译双向并举,将中国学术话语的影响推广到全世界,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近年来,学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臧峰宇表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学理念,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明确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并探究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探索知识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贯通互构机制。从学科角度理解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初步形成了强化价值引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使命传承一体化进程,并不断加大自主知识体系传播研究力度,扩大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学界立足国际学术前沿,提出重要学术议题,彰显中国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使引领时代的中国学术更好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杜志章提出,新形势下,中国在各领域各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世界各国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进入新时代,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在发展方式、发展目标、发展道路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调整,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的全方位创新。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其中“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话语已写入联合国文件,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调查研究

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如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杜志章看来,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调研。调查研究必须是基于问题导向或目标导向,即要达到目标,如当前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等,而不是为应付上级要求而盲目地开展调查研究。其次,要弄清楚怎样调研。调查研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借助先进的手段,要有严格的流程。要弄清现状、查找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等。最后,要形成有效的调研报告。要有创新,相对于已有研究成果,要有新发现并提出新的对策建议;要有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野,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确保调研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是最优选择;提出的对策建议要避免过于学术化,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逻辑严密、简洁流畅。

体察国情,勤于调研,身体力行。王莹进一步提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调查研究,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将调查研究与时代召唤相结合。一方面,精准发现人民真正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勤学苦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积淀和层累、获得发现人民亟须解决的时代重大课题上的领悟力和判断力,更需要一颗始终装着人民的赤诚之心,不断在实践中探寻答案。另一方面,分阶段制定目标,聚焦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审慎处理社会现实情况复杂性的“万变”,循序渐进地深入研究、解决每一个问题。同时,在调研中要倾听人民的心声,把定研究的航向,努力使工作成果惠及面最大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学者们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为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谈及奋斗征程上如何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张政文提出,应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支撑治国理政体系,加快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全面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研究导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张军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努力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基本路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增强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自觉自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发展中国理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胡国胜表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正努力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