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运用国家软实力完善国家形象传播 ——访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张宏

2017-03-21 18:35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清俐

面对愈来愈汹涌的全球化趋势,如何对外展示好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事关中国对外国际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形象展示与传播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的国家形象传播的良好发展应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张宏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大致介绍下国家形象传播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再者,请您谈一谈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张宏:我国主要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等途径来传播国家形象。如各种外文图书和报刊,其中报刊有《中国日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等;广播电视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数十种语言播出的节目和央视的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频道的节目;新华社等新闻媒体也向世界各国传播有关中国的消息;外交部网站、新华网、中国网、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等网站,也用多种语言对外发布消息和评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传播中国的形象。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渠道来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如文艺演出、体育交流、影视作品的发行与展演、来华留学生、外国官员研修班、孔子学院和课堂等。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家形象传播很重要。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形象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然而,在国际上我国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西方媒体大肆宣扬的中国产品质量差、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这些问题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不小的影响。怎样应对和化解这些问题和挑战,通过何种途径来加强国家形象的传播,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完善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以保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举例谈一谈,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国家形象展示与传播方面着重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另外,我们国家当前的国家形象传播在方式与内容上有哪些不足之处?

张宏: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国家形象展示与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开设了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电视频道;加大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度,如我国新闻在一些国家的落地、交换;央视与非洲开通的“非洲视频传输渠道”;中国影视外文版的发行与传播;中国图书的外文翻译与发行,如大中华文库的翻译与发行等。

除了西方仍然掌控国际传播的话语权这样的因素外,我们的传播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外传播媒体缺乏应对危机的经验,面对危机传播不力。另外对外传播思维滞后也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总体而言,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传播思路的局限。外宣内容比较严肃,宣传味道较重。2.传播作品形式单一,缺乏多层次的受众定位。中国目前能够涉及到对外传播功能的媒体传播形式无非是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而其中各种形式拥有的外语产品种类又不多,形式大多数是官方的、宏观的对中国的介绍,内容上还常有交叠。3.缺乏受众调研。目前就整体对外传播状况而言,还没有形成以调研主导栏目定位的经营方式。由于缺乏调研而凭空猜想对方可能会重视什么问题、喜欢什么内容,在传播上就会盲目主观;由于缺乏调研而以中国式的思维形式去进行传播,就会出现重复率高,缺乏创造力;也正是由于缺乏调研,中国的对外传播受众定位偏于集中在“精英受众”上,而缺乏针对“普通受众”的内容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中国未来的国家形象传播的良好发展应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这一项工作向学术界研究者提出了哪些迫切的研究任务?

张宏:今年3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题为“国家软实力源自国家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文章,执笔者是原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现任该校党委书记的韩震教授,他强调国家软实力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力量。首先,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这个国家发展道路的正确;其次,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这个国家思想理论的先进;最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来自这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经济上科学发展、政治上人民民主、文化上构建充满活力的先进文化、社会上追求公平正义、生态上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是开放的和与时俱进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奇迹”,这种制度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文化上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这样的良好条件下,我们应该利用国家软实力去提高和完善中国未来的国家形象传播,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利用重大事件抓住传播良机。对国际大事发表观点,用权威的声音引导舆论。这需要国内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参与到对外传播工作中来。讨论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大事和热点问题,目的就是加强受众对中国的印象,塑造积极活跃的国际形象;在评论节目的风格定位上,更倾向国际关系研究类;在嘉宾的选择上,希望提高权威性,从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中选择外语好的学者,这是个极大的优势;在话题设置上,增加深度,选择那些真正具有讨论价值、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中国在2011年3月就已经完成了利比亚战争之前的大规模撤侨行动,这就是一个绝佳的对外传播契机。只要敏锐地抓住机会,用权威的声音去引导舆论,我们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就会有所突破。

 2.推动“本土化”的方针战略。对外传播机构“本土化”的具体做法是将对外传播的书刊、广播电视栏目的编辑策划和发行部门向对象国前移,设立工作站、记者站或分社,让传播产品制作人员的思维更贴近受众,让刊物或节目发布的时间与当地时间对接。

 3.多注入现代元素,形成品牌效应。要把新时期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中国及其软实力的精髓在这里体现,让中国古老的文明和现代的科技在这里交融。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和电视片、2011年发行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体现了这一对外传播倾向。

 4.丰富传播产品种类,增加从小处着眼的题材。增加多种类型的传播产品,开发迎合普通民众需求的传播题材和体裁。

 5.加强与外国媒体的合作。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依靠中国自己的传播机构,也可以借助国外的媒体来传达中国的声音,尤其是对于中国一些敏感和有争议的话题,国外公众对中国以外媒体的信任度要高于对中国媒体的信任度。中国不乏精通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由他们参与对外传播工作,在国际主流媒体发出中国声音,可以弥补官方媒体的诸多不足。借助外媒来宣传中国也不失为发展我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思路。

 6.建设和发展外语网络论坛。与传统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覆盖面、信息量、传播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各国网民数量也越来越多。建议在目前网络的版面之外建立以互动为主的多语种网络论坛。该论坛的优势在于可以增强网友的参与性,便于网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直接面对大众群体,淡化新闻网站的官方色彩,增强传播的效果。

  7.推动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受众调研机制。二是建立对外传播机构与外交外事机构的联系与协调机制。三是外语传播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国家从思想上、方法上而不只是在物质上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我们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