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商学院吴桐:镜头里外故事多

2024-04-07 21:21   荆楚网   吴桐

入职武汉商学院,屈指算来,不到两个月时间,正所谓“初生牛犊”,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申报“是这个理”省社科联项目——《大山拾“宝”人》,幸运地入围。

五峰是我的父母之邦,读博之前,我曾在县民宗局工作三年。那时候,隔三差五下乡,走村窜户,耳闻目睹,与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近距离接触,也结识不少带着泥土芳香的民间艺人。入围之后,得到省社科联和省电视台综合频道相关老师的高位谋划与精心指导,我们综合考量,决定从该县101项非遗资源中撷取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曲和土家族打溜子,探究其“一个项目一套策略一位专家”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这两个项目,就传承显效来看,都算得上“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而且,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和王德方。此次拍摄及调研历时9天,先后走访县老年大学南曲传习所、仁和坪镇综合文化站、幸福小学等多个场所,访谈传承人、专家、学员等20人,整个过程,非常顺溜,也非常圆满。有惊喜,有欣幸,有感触,当然也有遗珠之憾。

镜头里的故事怎么也讲不够

五峰自治县拥有“土家族撒叶儿嗬 ”“南曲 ”“土家族打溜子 ”“薅草锣鼓 ”4个国家级非遗名录,11个省级以上非遗名录,16个市级以上非遗名录,101个县级非遗名录,有“国宝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简伯元、毛方明、王德方、陆先模等,还有一大批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多达429名。镜头里讲述的故事,只是“冰山之一角”,故事背后还掩映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覃远歆,县文化馆副馆长、县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在办公室见着他时,他总在伏案书写,绝大部分时间,他奔走在五峰的村村寨寨、沟沟岭岭,开展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记录传承轶事,采集图文资料。山路曲折陡峭,赶上雨雪天气,临时雇请的三轮车容易发生侧翻。一天,完成撒叶儿嗬视频现场记录,已是深夜两点,大家逶迤走在距离租车停泊点数公里的山路上,由于他患有糖尿病,视线朦朦胧胧,电话照明有限,一不小心,半截尖头树桩戳穿他左脚的皮鞋,插进他的皮肉,脱下皮鞋时,血迹已经染红袜子。调查途中,他曾两次遇险,身上至今留有疤痕。他在县非遗保护中心担纲十多年,申报十多个市级、省级、国家级项目,发掘一大批非遗项目传承人,领衔开展文化普查,组织众多大型传承活动,策划的“清江流域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成为武陵山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协作互动的黄金品牌。

郑兵,仁和坪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走访调查中,我感到好奇:他的越野车每年驱驰4万多公里。翻看他的考勤表,我们看到他每月下乡都在19天左右。他对仁和坪镇的非遗特色资源和艺人分布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他把非遗传承人装在心底,传承人把文化站当作娘家。每年年底,他都自费购买米面油,慰问高龄、骨干、灾病传承人。

陆先模,现年56岁,家住长乐坪镇白岩坪村,作为曾经的重点贫困户,他的致贫原因有点儿特别:担负两位九十岁高龄老人的赡养之责,一位是自己的母亲,一位是自己的岳母,都是风烛残年且体弱多病,每每天天,起床出窝,上床睡觉,都靠他一双肩膀背进背出。老婆患有严重腰椎病,老陆只能抽空就近打些短工贴补家用。近年来,两位老人家先后离开人世,陆师傅也从省级传承人晋升为国家级传承人,受县非遗保护中心派遣,常年进驻4A级的柴埠溪景区,为游客提供南曲弹唱服务。

王德方,一个地道的农民,年近60岁,家住仁和坪镇船山坪村。儿子还在读博,去年,同为土家族打溜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胞弟王德才和患癫痫病的弟媳妇先后因病去世,还在读书的侄儿也全权托管到他名下,家庭开支巨大,好在他老婆在广州谋建筑工地领衔带班,为他顶下大半边天。他风雨无阻,骑摩托车往返20多公里,从船山坪来到仁和坪镇中小学,开展土家族打溜子校园传承,只为尽到一位高级别传承人的责任。

由于该县五巴公路升级改造全线动工,城西片区的几个乡镇交通受阻,限时通行,没能去拍摄,留下遗憾。

镜头外的故事也同样感人

向宏军,一位普通的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周四上午在渔洋关新城的幸福小学教学生打溜子,下午自己开车赶到70公里外的五峰镇小学教学生,交通补贴才20元钱。问他为什么倒贴钱也要赶去教学生?他说:“像打溜子这种至少需要4人组班的非遗项目,本身组班就难,传承难上加难,难得学校将它纳入教学计划,再说学生容易组织,接受能力比成年人还快,我为他们付出是值得的。”

土家族打溜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德才妻子身患癫痫病,一发病就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人事不省。王德才要出去参加传承展演,就在自家火笼四周钉了个木质栅栏,让妻子冬天能烤上柴火又不至于被柴火灼伤。妻子发病后身子跌跌撞撞倒在木栅栏上,常常摔得青斑紫绿。王德才完成传承任务后赶回家里,面对妻子的病情和伤势,眼泪忍不住溢出眼眶。

退休教师李代炎,后半辈子爱上南曲,他主动放弃申报市级传承人的名和利,自费出版南曲专著,编写新的南曲唱段《青岗岭茶歌》《我的家乡白岩坪》《望月亭》等,为了新编南曲更好地传唱下去,出资请专业公司制作录音伴奏带。

像他们这样为发掘、保护、传承五峰非遗默默付出心血和精力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他们的无私奉献,他们的无怨无悔,凝聚起一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坚忍不拔,深深感动着我的心灵。

镜头中看不到的场景让人沉思

走访时我们也发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基层工作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非遗在传承中仍然面临着一些亟需破解的瓶颈,令人沉思。一是传承人梯队面临两头坚实、中坚脆弱的格局。培养年轻梯队传承人面临诸多困难。二是非遗项目传承人自身和家庭面临各种困境。大部分非遗传承人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压力使得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开展项目传承活动。三是非遗基层工作者面临经费不足、工作机制不顺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一项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予以理解和支持。只有解决好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代代赓续,一脉相承。

作者:吴桐(武汉商学院教师,《是这个理》主讲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