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欢欢:数字技术助推儿童语言学习新发展

2024-04-22 15: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儿童语言习得,是符合当代学习场域的适用路径,并在社会层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语言教育侧重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形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语言意义的深度挖掘,甚至出现主题意义探究不足或缺失等现象。因此,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往往只能浮于表面,而语言形式所传递的意义却被工具化处理。这种重形式而轻意义的语言学习活动,似乎与儿童语言素养的培养目标渐行渐远。而数字技术赋能则打破了传统语言教育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儿童语言习得提供了更具现实性的发展路径与更为智能化的实践形态。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儿童语言习得通过把语言情境和儿童成长需求相匹配,超越了从儿童形式逻辑思维来建构语言意义大厦的路径依赖,转而从儿童的内在供求关系出发,形成自然语言处理与发展以及侧重儿童感受意义带来的语言素养和个人潜能的成长。这构成了数字技术助推儿童语言学习发展的新方向。

在自洽的数字环境中走向意义

意义构成了儿童语言学习实践的内在动力和价值理性,而数字技术能够让儿童更好地感知和获取意义。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儿童与人类任何成长阶段一样,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质。同样,儿童语言学习活动遵循着这一发展规律,即当儿童意识到语言学习活动给自身带来意义之后,自然而然地还会作出相似的选择且继续付出努力。通常,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意义是隐形的。为此,在传统语言学习活动中儿童需要破解语言符号的秘密,即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且有限的语言描述来挖掘和获取意义。在这种有意识的学得活动中,语言形式作为儿童和意义的连接纽带,构成了语言学得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即一种不可逾越的桎梏。现实中,儿童经历了过度的这种“填鸭式”的语言学得活动,接受和解读已有的语言文本以及预设的意义,并且被充斥的语言形式相关的学得活动所内耗和消磨,而不能深度探索语言材料以及超越语言材料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数字技术打破了语言信息壁垒与物理时空限制,即儿童不再需要预先对语言结构和形态进行分割和解析,也不需要亲身到自然场景中获得真实体验,而是借助虚拟媒介空间的数字表述以可视化方式表达和呈现语言符号的意义,有效地摆脱了语言符号的抽象性限制与儿童物理性在场的必要性束缚。在自洽的数字环境中,儿童通过高度真实的显在视觉要素来察觉和感知现实物质世界的关系,进而最大化地识别和理解更为形象化、直观化和丰富化的语言意义。这更加符合语言习得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规律,因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在语言意义驱动下无意识的语言学习状态和过程。学习者在数字意义的引领下浑然体会不到语言形式的约束与负担,甚至不去关注学习活动本身的存在与发展。正如拉尼尔(Jaron Lanier)所描述,虚拟现实技术使交流不再需要语言或其他符号。儿童和意义在数字语言中建立联系,因为数字语言所带来的影像世界不需要语言符号的运作来开启儿童的心智活动,甚至语言形式也不存在,也就是在儿童语言习得中语言的居间性是从没有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建立起来的。

数字技术对语言意义的表述形态不断创新和演进,开辟了数字形态与现实关系的新路径,也拓展了儿童语言学习中语言意义视觉呈现的深度和广度,即从对物理时空建构形式的模仿,到最大化还原儿童与真实时空互动的方式,再到脱离于自然场景的重塑和自生长的生态系统。儿童语言学习的数字空间提供了接近人眼生理视觉的全景视野的临场体验,把儿童纳入数字环境建构的一部分,提升儿童在自我意义探索中的兴趣感、参与度和反思力,开启儿童更为真实的在场信息、现实质感和心流体验,以及深化语言意义的理解范畴和建构维度,进而为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大的技术潜力和势能。

儿童语言学习实践不但走向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即语言意义,而且对儿童非语言意义的提升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儿童以语言学科知识或技能为载体,感知和建构新奇世界与自我的联系,从而提升在语言实践中的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以及推动思维、智慧、涵养、德性等多元潜能的发展和实现。在儿童全人发展的宏观框架下,儿童自身的成长需求与有意义的语言习得要素被纳入数字环境之中,这能够唤醒儿童事实主体身份和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儿童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进而向外彰显自身生命独一无二的存在和价值。数字时代的儿童语言教育实践,理应把意义探究视为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给予意义应然的关注、理解与发展,进而有效推动儿童语言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立足于数字意义的形式内化

意义既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目标导向和价值所在,也构成了儿童语言学习的行动抓手,即“从意义中来,到意义中去”。儿童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找到了更为现实的发展机遇。这实则回答了“为什么儿童不用学习任何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可以自主地掌握整本阅读的技能”这一问题。儿童语言学习将图像、动画、模拟场景等非语言主题情境与生活建立密切关联,这样在正式接触语言形式之前就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儿童与所处的物质现实的交流可以不从抽象语言开始,从而消解和打破了语言边界。

然而,当前人们会让儿童学习抽象语言,这就需要儿童在意义的加持下进行反复、大量、多元且持续的语言习得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刷书”来掌握母语语言的书面形式,或通过“磨耳朵”来熟悉语言的声音形式。语言学习的着力点是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因为儿童不具有解读语言符号的高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儿童所拥有的是强大的图像思维能力、高效的模仿力和惊人的记忆力,具体表现在不求甚解的宏大理解力、精准的语音模仿力和高效的语言记忆力等,而这赋予儿童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即语言敏感期。在数字环境中,只有“扬长避短”地深度挖掘儿童真实的需求以及实然存在的能力,才能以最恰当的途径来完成儿童语言学习相关素养的实现与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儿童语言形式的内化,而语言形式的内化实则为儿童语言学习实践的过程性产物。在数字算力的加持下,儿童语言习得不同于从形式作为抓手来发展意义的传统语言学得范式,而是利用数字技术从符合孩子非语言的意义出发,进而到语言的意义中去,即儿童在理解非语言情境的基础上,带着意义去连接、解构和内化语言形式。这样,在意义探索的过程中,语言形式就被儿童习得了。意义不是从形式中生成,而形式是从意义中生成。在数字环境中,所接触的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突破了传统家庭生活、校园教学等实体场域的语言范畴,而且用于探索意义的语言材料形式不再是离散性的语言序列,而是走向具有智能化推送功能的更为丰富、多元和立体的语言生态系统。对此,儿童可以获得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的更为精准的内容适配、跨时空交互以及共同体发展。数字技术助力的儿童语言学习,告别了传统的工业化机械式学习活动,走向一种数字化的更具智慧性的行为实践。

儿童的语言形式的内化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协同性,而不是割裂和离散的非结构性状态,这构成数字技术融合儿童语言学习的新突破。在数字生态的组织逻辑下,虽然意义是儿童语言习得的抓手,但需要抓的不仅是意义,还有蕴含意义的形式以及超越形式的一切语言现象。这包括单词、词块、句子、段落、语篇等关于语言的浅层结构,以及语音、语调、语法、语感、语言思维、文化等关于语言的深层内容。数字技术能够使儿童在即时语言学习语境下所感知的语言声音、语言文字和语言意义等语言要素,与自身被赋予的数字身份无缝嵌入、有机融合和同频呼应,从而推动儿童语言在不同层级能力方面的进阶和发展。数字技术和儿童语言学习要素在结构上的深度耦合与在功能上的创生发展,为儿童语言的系统内化提供了可行性、适切性和操作性,进而促进儿童语言学习逐渐从数字化形式发展走向数字化实质发展。

概言之,以数字智慧教育为依托的儿童语言习得已成为一种趋势。它以更加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的语言学习规律为切入点,形成从语言意义倒推语言形式进而又走向语言意义的儿童语言教学实践的新形态。这涉及儿童生命发展和语言学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在社会层面激发了有关儿童语言学科能力发展的新思考,并能够进一步推动儿童语言学习的新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