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2024-03-27 13:34   湖北日报   王磊

■ “用”既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源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和试金石。这里的“用”,并非只是狭义上的现实之用或工具之用,而是指满足当前和未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合理需要。

■ “用”既包括解决企业层面“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之用”,推动供应链层面协同创新的“协同之用”,也包括着眼底层科学理论创新,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强基之用”,以及通过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氛围之用”。

■ 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是一场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和以效果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面向全球范围各类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要素的全方位开放。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结合自身科技创新的历史基础、有利条件和任务使命,湖北坚持以“用”为导向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的终极目的是造福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还是在应用技术层面,古今中外所有不断积累和传承至今的科技创新成果,最终都需要,也必然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成为引导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铺路石。因此,“用”既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源动力,也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和试金石。这里的“用”,并非只是狭义上的现实之用或工具之用,而是指满足当前和未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合理需要。“用”既包括解决企业层面“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之用”,推动供应链层面协同创新的“协同之用”,也包括着眼底层科学理论创新,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的“强基之用”,以及通过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的“氛围之用”。在始于“用”也归于“用”的逻辑和实践闭环中,科技创新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迭代的方式,不断释放出其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用。

筑牢夯实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核心的“强基之用”

当代科技创新既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是某个人一时的奇思妙想,而是在多个主体之间、多个学科之间、人与复杂装置设备之间高度协同和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科技创新过程具有边界日益模糊、链条更加灵巧的全新特征。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和时间、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未来指向。因此,仅依靠单个主体、只着眼当前需要的传统科研模式,已很难适应科技创新的最新发展趋势。这就迫切需要着眼未来的创新前沿,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全力构建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底座、以国家和省级实验室为平台、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各级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为节点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开展传统科研路径下不愿做,也不能做的基础性、前瞻性、颠覆式创新,在“无人区”下出“先手棋”,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基础研究领域的“卡脑子”问题。通过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为科学突破向技术方案的转化和在工程领域的实现提供充足和长期的战略储备,在当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占领科技创新的前沿和高点。

着力实现以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为代表的“关键之用”

关键核心技术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支点,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既是国之重器,也是企业的“命门”所在,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使企业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才能使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全生命周期中出题者、参与者和验收者的主体作用,着眼于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我省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全面梳理上述领域在基础软硬件、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仪器设备和试剂上“国产替代”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瓶颈,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或牵头组织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项目发起、过程管理和成果考核模式,确保产业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加快推动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创新为依托的“协同之用”

科技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新的资源和要素组合,实现新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无论是要素投入结构的改变,还是产品功能的延展,都必然会通过供应链,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或表现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变动上,更多则是表现在新产品和服务的出现和推广上。没有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都会因为技术或市场的原因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多个创新主体针对某一项复杂技术或产品的集体研发,更是指相关技术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广泛渗透和同步采用。相较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和供应链融合,更要注重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上的基础性功能,尤其是龙头企业在建立行业大模型和示范场景上的引导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创新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制定行业标准等公共性功能。

持续培育和营造以创新生态为特征的“氛围之用”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投入和人才的广泛和深入结合,也是一个地区营造创新生态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如果投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或政府性基金,人才大都从事纯学术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很可能依然会面临堵点和障碍,原因在于一项科技创新从其理论原型到走向市场的产品,中间还有相当长的路程。

通过投入和人才的结合来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除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等增量性改革外,关键要在试点人才多元评价标准的同时,突破性培育和引进高度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树立基于风险投资的新型“资本+技术”的典型案例,驱动涌现出更多的成功企业。相较于人才将其科技成果转让给相关企业的传统做法,以风险投资为纽带的资本和人才的结合更为直接和紧密,更有利于形成科技和利润的闭环运行,从而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和科技持续创新,使科技创新以“链式反应”的方式,充分释放出其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巨大潜在价值。

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是一场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和以效果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也是面向全球范围各类创新主体和各种创新要素的全方位开放。这要求我们必须主动跳出局限于当前需要和本地资源的“舒适圈”,积极破解长期以来的科教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的“密码锁”,充分发挥企业、风险投资等市场主体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搭建公共平台方面的引导性功能,在我省加快打造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征途上开创新局面、写就新篇章。

(作者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