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钢涛: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2024-04-02 13:21   湖北日报   贾钢涛

■ 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奔着问题去、迎着矛盾上、朝着难处行,科学及时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找准制约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需要的正确决策,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行动纲领,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研究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需要把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突破口。

坚持问题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整体推进各项工作的实践要求。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新活力、增强新动能。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一些问题用老办法解决是有效的,但更多问题用老经验、旧办法是行不通的。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奔着问题去、迎着矛盾上、朝着难处行,科学及时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改变,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比如,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外部压力,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和中国发展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全面深化改革带动相关领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找准制约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找准制约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哪些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哪些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资源禀赋方面的问题。比如,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要真正弄清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高科技产业发挥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前瞻性战略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或不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解决区域发展矛盾,要真正弄清楚落实中央战略布局和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必须着力解决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牢底线、补齐短板、加大投入,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存在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力度不足,生态环境不够良好,社会环境不够宽容等问题。教育、医疗、住房等传统民生急难愁盼问题也比较聚焦,衍生出来的托育一“位”难求、养老一“床”难求、部分疫苗一“针”难求、充电基础设施一“桩”难求、部分景点一“票”难求等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面对这些问题,要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力度,促进供需均衡,不断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着力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法治现代化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各级政府和政法战线工作队伍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焦点案例、热点事件要依法从快处理,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确保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百余年党史,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就是坚持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之基、把握时代之势,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人民需要的正确决策,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行动纲领,才能有效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战略擘画,又要有历史定力,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赋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既要抓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又要破除影响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各种问题。要在精心谋划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布局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要在促改革、抓落实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的体制机制,发扬改革开放精神,不断通过深化改革集中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