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丹: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

2024-04-26 14:00   湖北日报   郑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高校应当深化协同育人,依托不同主体、丰富资源、多元实践开展育人活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全方位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树立思政教育理念,丰富“大思政课”内容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交融交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之“大”,首先在于教学内容的大范围。

“大思政课”的一大特色是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是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大思政课”充分挖掘了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各学科带有思政要素的学科知识理论,整合并优化了课程资源,融合了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思维工具等,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发挥“大思政课”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力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上下功夫、见实效。“大思政课”的一大亮点在于教学内容面向古今中外,引导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拓宽国际视野、厚植爱国情怀,为形成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注入青春活力。

构建校内育人模式,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利用好各个部门的职能优势,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明晰部门间的职责,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要求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互动与合作,共同搭建课程思政体系,提升育人实效。

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思想工作的感染力与感召力,及时回答学生在思想层面与行为方面存在的疑惑。其次,逐步落实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思政实践教育活动内容,将校园文化与校外实践相融合,通过文化建设、内涵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守理想信念、拥有良好品德修为、勇于担当奉献。最后,要充分发挥不同实践资源的思政功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多元思潮,自觉抵制多元思潮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专业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深刻认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辅导员作为距离青年学生最近的一群人,要主动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优良传统,把思政课搬到学生身心放松的氛围当中,打破与学生的心理壁垒,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同时,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讲好新时代伟大成就故事,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让学生弄清楚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由之路的时代原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引导广大学生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行走的思政课”

“大思政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贯通,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紧扣地方和学校的特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紧抓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推动社会实践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脚,把社会实践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所思、有所得,通过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代温度、体悟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在实践中培养奉献精神、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大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用活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政元素,讲活历史故事、讲好英雄事迹,将伟大建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引入课堂,使学生增强情感共鸣、涵养家国情怀,在情感共鸣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民,使“大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得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为支撑、融为一体。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生活,了解了国计民生,以实践验证理论,从当下放眼未来,回应时代召唤,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