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座谈会召开

2016-12-27 20:25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吕家佐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2016年12月22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华书局联合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出版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及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王仲伟主持。

2015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会上提出“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倡议用“百篇”的形式编纂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选,以传承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并为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为此,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决定组织馆内外专家学者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一书。

该书由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领衔主编,集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之力,经过一年多时间紧张有序的工作,确定选目,精选底本,细注详析,经过九审三校,于2016年10月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读者对象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大专院校师生。所选作品,包括先秦诗歌、辞赋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种文体,不仅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还涉及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领域,尤其注重那些关乎修身立德、治国理政、伸张大义、嫉恶刺邪、亲情伦理的传世佳作。既是历代名著名作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小体量的缩影。该书出版后,立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好评,登上中国出版集团2016年第六期“中版好书榜”学术文化类榜单,并被评选为中华书局2016年度双十佳图书(人文社科类)。

座谈会上,袁行霈先生介绍了该书的缘起及编纂过程。他指出,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开始,历代都有编纂文选之举,如唐代的《群书治要》、宋代的《文苑英华》、清代的《古文观止》和《经史百家杂钞》,这些书至今都很有价值。但以清代所编的《古文观止》而言,所选文章到明代为止。《古文辞类纂》选文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代表桐城派古文学家的观点。《经史百家杂钞》所选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宋以前的,明代以后只有两篇清人的文章。以《经史百家杂钞》而言,从编成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这段时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变,需要一部新的文选,以当代的眼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藉以育人、资政,并给后人留下一份具有当代性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在该书编纂过程中,编委会成员对“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的深入体会。

袁行霈说,该书选文的范围,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充分重视历来被视为典谟的《尚书》、《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左传》、《礼记》等等,同时也选入了不少被前人所忽略,而今天看来却别具新意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序》、许慎的《说文解字叙》、班固的《汉书·张骞传》、顾炎武的《日知录·廉耻》、阮元的《畴人传序》等,内容涵盖古代丝绸之路、批判贪腐、科学家传等方面。此外,该书还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特地选取了《明史·郑和传》、徐光启的《几何原本序》、魏源的《海国图志叙》、严复的《原强》等面向世界、倡导改革的文章。“魏源主张‘师夷长技’,倡言用实事衡量实功,到今天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这本书对每篇选文的‘题解’、‘注释’,尽可能平实准确,简明扼要,言之有据。”袁行霈强调,“解析”部分,不一味因袭旧说,而是力求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新意。他表示,只有着眼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选文的“解析”才能呈现出超越前人的新风貌,推动传统经典的普及传播,更好地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现在书中的每一篇‘解析’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他表示,该书的编务办公室设在中华书局,从选目、撰稿、修改意见反馈、定稿到编辑加工,经过九审三校,严把质量关。该书出版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与好评,并获前述 “中版好书榜”“年度双十佳图书”等荣誉。读者与学者反馈,这部书的选目十分精当,注释很详细,题解、解析十分到位。“该书为我们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加深对中国特色的认识大有裨益。我们相信,本书的价值将会普遍广泛、长久不衰,将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发掘弘扬上发挥持续的积极作用 。”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认为,该书的出版是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该书是一部文化传承经典之作,既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他看来,该书具有立意好、组织好、方法好、成果好四个显著的特点,达到了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的统一,对于传统经典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具有示范意义。他表示,国家图书馆正在组织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出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对我们开展工作很有启发。”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认为,从总体面貌上看,该书有三个特点和优点: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该书对《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历代文选,在继承中有突破和创新,反映了编者在思想上站得非常高,对文化传统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 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结合——该书选文在内容上和体裁上很全面系统,系统性不仅表现在历史的连续上,也注意到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前后照应乃至衔接,还具有选取不同朝代代表作的意识; 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结合——任何历史文献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带着产生它那段历史的时代印记,这些时代印记不会因为时代的推移而淡化或消失,而是会在某些历史条件下,显现出它的现实性价值,本书编纂在这方面的思考、用意很深,本书的内容在二者的结合上具有突出特点,从而给读者会带来新的启示。此外,他还提出诸如宋元历史学家司马光、郑樵、马端林等人的文章应在本书里给予相应地位、本书缺少辽代文章,应选入一篇辽代佳作、以及进一步完善个别题解等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认为,一个选本的成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必须适合当代社会的需要;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必须在文学上要好——不止有文采,还要有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例举该书所选的部分文章,认为在这三方面,都有显著特征。他表示,作为一部从弘扬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的综合选本,从该书中能看到的一些文章,是过去的选本不选或很少选的,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因此从文学史角度来看,在《昭明文选》之后,过了1500多年,该书能否成为我们今天好的选本、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他对该书有一种期待。“作为一个学术工作者,应有一种当代意识,当代学者的使命;要走出学术象牙塔,为现实服务,这种服务,是要用你的学术服务社会。” 刘跃进表示。

座谈会上,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珪、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玉才、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青森等领导和专家学者也分别发言,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