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分布--武汉大学--国际法学

2017-06-13 17:11     

武汉大学国际法学是我国法学学科中最早设立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并可同时授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该学科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被国家教委批准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0年9月,该学科依托的国际法研究所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该学科又被列入国家“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2002年被教育部又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该学科建设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学术特色和理论风格、完整的学科体系、优良的学术传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初步形成了中国国际法学说中的“珞珈流派”。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比较法等。

该学科点学术梯队合理,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并逐步形成一支世界一流的、稳定的国际法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5人。韩德培教授等老一辈国际法学家已为该学科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国际法学科研工作者。例如,黄进、万鄂湘、曾令良、余劲松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已在中外国际法学术界确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黄进和曾令良分别入选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肖永平、余敏友、张湘兰、李仁真、邵沙平、杨泽伟、张庆麟、宋连斌等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占有显著的学术优势。他们不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而且还活跃在国际法的实践中,例如,黄进教授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第16届委员会委员、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心(ICSID)仲裁员、雅典奥运会特别仲裁庭仲裁员;曾令良教授被选为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成员,并和余劲松教授被商务部聘为顾问;肖永平教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海牙国际私法会议。

近几年来,该学科的教师先后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外交部、教育部、湖北省及武汉市的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著作80余部,发表论文700多篇。

该学科点非常重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成功举办和重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多次;接受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高级访问学者和留学生60多人次;先后选派80多人次赴欧洲、北美、澳洲和日本留学、进修、访问或合作研究,其中有10名优秀青年教师毕业或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耶鲁大学法学院、密西根大学法学院、杜伦大学法学院、欧洲大学法学研究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外高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