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两峪乡:党建引领后续帮扶 易地搬迁“后顾无忧”

2020-08-05 08:37   荆楚扶贫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保康县两峪乡自觉扛牢政治责任,坚决打赢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全乡共建集中安置点10个,完成搬迁867户2530人。“搬得出”开篇后,两峪乡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坚持党建引领后续帮扶,依托双堰湾安置点建设新型社区、成立社区党支部、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推进组织体系化、增收路径化、服务精细化,扎实做好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后顾无忧”。

组织体系化,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两峪乡双堰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全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与两峪乡集镇隔河相望,占地面积4955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860平方米,总投资3500万元,共安置来自11个村的244户、829人。搬迁群众搬到安置点后,两峪乡党委成立了双堰湾社区,并在社区成立党支部,打破党员地域界限,党员所在村党支部党组织关系不变,以双堰湾社区党支部为主,党组织关系所在村配合,双重管理,建立跨区域集中统一管理的党组织体系。

来自全乡11个村的25名搬迁党员,集中参加社区党支部“主题党日”、党员代表大会等党组织活动,扎实开展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乡政府机关、乡直单位党支部到安置点开展“五必到五必访”“双报到”“三安行动”、精准扶贫等活动,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教育引导身边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传承勤劳致富优良传统,共建美好新家园。用文明示范引领影响人,在安置点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打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型社区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增收路径化,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结合安置点实际,创新推行“四个一批”增收路径,加强对搬迁群众的产业和就业帮扶,244户居民户户有产业、增收有保障。

产业带动巩固一批。坚持安置点与后续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引导安置点68户175人依托土地、林特资源,发展烟叶、茶叶、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510亩;成立双堰湾蓝莓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蓝莓2000亩,安置点群众入社人均年分红达400元以上。

技能培训转移一批。扎实开展农村电商、食用菌栽培、油茶种植、核桃管理、烟叶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务工增收。今年以来,先后培训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70户160人。

灵活就业致富一批。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开展政策宣讲、产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贫困户灵活就业增收。安置点2户群众开办了商店,2户群众开办农家乐,20户群众从事中药材收购、餐饮服务,带动308人实现了灵活就业。

购买服务增收一批。环卫员、林管员、河库清洁员、道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点群众,由乡政府购买服务,增加搬迁群众收入。截至目前,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共安置31人。

服务精细化,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实行网络管理,在社区党支部的主导下,协商制定了安置点管理办法、居民公约,成立村民理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物业管理会。每一栋楼推选一名楼栋长担任网格管理员,负责楼栋和居民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居民排忧解难。推进志愿服务,将乡直单位服务工作融入到安置点建设,推行“单位+社区+党员+群众”的志愿服务模式,16个乡直单位分别组建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水电服务队、矛盾调解服务队、法律宣传服务队、环卫清洁服务队,定期到安置点开展便民服务。乡政府机关、乡直单位、社区党员干部职工全部参加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群众作贡献。在党员示范引领下,居民变享受服务为自我服务,30余名群众自发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主动承担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