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好特别!让5000多山里人变成了新市民

2020-11-02 09:26   潇湘晨报  

这是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支书罗应和来到新民社区的第四年,也是新民社区搬迁群众入住的第四年。

2016年7月,在外务工的罗应和,毅然放弃高薪报酬,申请加入新民社区移民服务中心工作,以党员身份带头搬迁、服务移民、服务社区管理……从出门找不到回来的路,到家家户户有工作有收入,四年时间里,易地扶贫搬迁带给移民群众的,是道不尽的幸福。

新民社区一角

一排排敞亮的楼房,一个个繁忙的扶贫车间,一张张幸福的移民群众笑脸……10月29日,走进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记者感受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

晚上七点,夜幕来临,吃过晚饭的罗应和来到新民社区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上课,小小的教室里,早早坐满了前来培训的人。“我们最近主要是针对劳务培训,就是根据企业的岗位安排,因岗培训一些技能,确保群众到企业工作能够熟悉。”罗应和说,自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开办以来,开了很多期培训班,每一期都有很多群众报名。

社区移民群众幸福的笑脸

七点到十点,三个小时的时间,移民群众将接受来自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的相关培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们现在这一期的劳务培训,针对企业的用工岗位,进行入职前培训,目前这一期有50多名学员。”罗应和说,因岗施训,移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开办,让小区更和谐了,也让移民群众的收入更多了。

“刚刚搬来新民社区的时候,很多群众都不敢出门,因为不会坐公交车,也找不到路,大家刚搬来,收入也是一个难题。”罗应和说,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罗应和和同事们一起,创办了新民社区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也被群众们称之为“移民夜校”。

移民夜校最初的培训,除了就业技术,还有教大家坐公交、识别道路、爱护环境等,一段时间后,新民社区焕然一新,群众的思想、行动等都往新市民化发展。

罗应和和正在工作的社区移民群众

移民杨乔秀说,她就是通过移民技术技能培训,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扶贫车间做工人。如今,杨乔秀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

杨乔秀今年56岁,她的老家在惠水县断杉镇磨乃组,她说,搬到新民社区之前,她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出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邻村吃个酒席。“在老家的时候,都是种地,一年到头也不见几个钱。”杨乔秀说,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她以前做梦都想的事。

移民夜校的培训,完成了杨乔秀的梦想。在新民社区,像杨乔秀这样通过培训找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技术学校针对移民群众没有劳动技能的现状,通过开设各类培训班,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的上岗培训,提高了社区的就业率。

为更多增加移民群众的就业,罗应和还成立了新民社区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将社区的残疾群众通过公司外包,让其投入到公益性岗位上。“第一个月,通过我们劳务公司包出去的特殊困难群众,就拿到了1700多元的工资。”罗应和说,新民社区共5935人,如今已有2815名群众成功就业。

为抓好“居民自治”,罗应和还组织成立了基层工会组织,以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健全一套好的工作制度,探索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创建一个好的社区环境为抓手,开展居民自治工作。在“居民自治”的工作下,小区环境更好了,群众的陋习也没有了,大家对于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环境好,有收入,搬迁的四年,新民社区越变越好,移民群众也越来越富。新民社区1410户居民中,有596户买了车。从穷变富、从无变有、从懒变勤,在支书罗应和的带领下,在移民夜校的培训下,在“居民自治”开展下,曾经山沟沟里的村民,蜕变成了新时代的新市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