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战场上 贡献巾帼力量

2020-12-28 08:48   贵州日报  

我叫孙华,是黔南自治州瓮安县妇联主席。2017年9月,全县吹响了脱贫攻坚集结号,号角响起那一刻,我与队员们收拾行装,踏上前往“主阵地”瓮安县江界河镇龙塘村的征途。那一刻,我知道,我的“战争”打响了。

龙塘村共有1015户,399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20户。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落后,成为制约村级发展的桎梏。从民风民俗到基层治理,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攻破”一个个堡垒,成为了我工作的挑战。

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

9月开始,我的走村入户工作步入正轨。第一站,我便来到了村民李正国的家。走进老李家的房门,还未来得及开口,便见他正躺在床上,发黄的被子将他裹得严严实实,听不清楚的词汇从他嘴中断断续续蹦出。他无助的眼神直直望着我们,一瞬间,氤氲雾气模糊了我的双眼。  通过了解我知道,原来在2008年,李正国因患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妻子早年离家,只留下4个女儿。由于缺少主要劳动力,现下可谓是家徒四壁。这一刻我深感责任在肩,于是我主动承担对李正国的帮扶工作,并拟定了具体帮扶措施。  因患脑梗,李正国无法正常说话,于是我教会他使用智能手机,用打字的方式简单表述自己的需求。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到他家,帮助打扫环境卫生,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捂热”他的心。同时,我们用好政策杠杆及社会爱心帮扶,不仅解决了李正国家穿衣、吃饭、就学、就医、就业的问题,更实现了他的2个女儿稳定就业,2个女儿稳定就学。  2019年5月,李正国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福民社区的单元楼房。三年来,他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脸庞上再次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家乡变化吸引返乡潮流,长期外出的有志青年,听说家乡实现了公路组组通,纷纷萌发了回乡的念头。渐渐地,有12人返乡创业。我和工作队的同志逐家上门走访,为他们提供政策、技术和创业贷款信息,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创业兴业。

孙华(右)到群众家中走访了解情况

于是,返乡的大学生陈小进回家创办了肉羊养殖场,青年彭忠俊回家种起了大棚蔬菜......昔日的“打工仔”变成了“做工不进城,在家当老板”的新型农民,大伙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还记得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朱木华乐呵呵地对我说:“我们这里是有名‘满山李,桃子王,龙塘水果摆满场’。”龙塘村是盛产水果的地方,这里的樱桃更是远近闻名,但由于销售方式还是传统老样式,所以群众增收的渠道也窄。  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我积极联系各部门开展一系列的培训,让群众懂技术善经营,培育新型销售模式,利用好新媒体,培育村级年轻人开展网上销售农特产品。现在,龙塘村的水果销售路子越走越宽。  三年里,我和队员们一起住在村委会,白天下村组、走农户了解情况,晚上和村组干部一起召开工作调度会。同时把单位要召开的例会、要推动的重要工作等都拿到村里来进行,做到扶贫工作与妇联常规工作双促进、两不误。为打好这场战争,我制定了“四个到位”的工作思路,聚焦脱贫攻坚,始终紧抓脱贫要素,坚决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同步实现脱贫。  在全县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9月,瓮安县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  消息传开,龙塘村的好多群众都担心我们工作队要撤走了。还记得那一天,村里的一位名叫王复书的大姐眼含热泪找到我、对我说:“你这一走,我就好像少了个知心姐妹……”面对难舍难分的乡亲们,我也激动的向他们保证:“我们是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请大家放心!”  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龙塘村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随后,我们制定了村级三年发展规划,从推动产业振兴出发,利用县妇联自筹资金12万元和引进广州对口帮扶资金20万元,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创建“好花红三八妇女·巾帼英雄创业园”,打造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增收的“绿色银行”,解决留守妇女就业50余人,呈现了“昔日围着锅台转,如今围着产业干”的新气象。

悠悠三年过,浓浓扶贫情。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道阻且长,我们妇女同胞依旧深感责任于心、使命在肩,以冲锋在前的勇气和扛旗在先的担当,脚踏实地,继续贡献巾帼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