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精准扶贫让脱贫攻坚成色更足

2020-12-30 08:26   华龙网  

日前,笔者在重庆石柱县河嘴乡同心村看到,扶贫车间里村民在不停忙碌,成行的茶树娇翠欲滴,群众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同心村多措并举,落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让脱贫攻坚成色更足。

同心村建设的通组公路。通讯员 汪万英 摄

修建公路,昔日“夹皮沟”变身“公路网”

同心村处于两山夹一槽地带,素有“夹皮沟”之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前,该村交通不便不仅让群众出行非常困难,而且一直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该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制定了“两横五纵”公路网建设规划。

该村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新修、扩建和硬化通组公路28.8公里,新修了产业发展公路8.7公里,修建和硬化人行便道18.7公里,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95%以上的院落通公路,户户通上了人行便道,让昔日的“夹皮沟”变身“公路网”。

贫困户李英和老人在居民点的新居使用自来水 。特约通讯员 隆太良 摄

创新机制,让村民从“缺水”到“有水”

受地理环境影响,同心村村民的饮水难由来已久。在2016年的民意调查中,全村1700多名村民,竟有80%的人常年缺乏饮用水,其中有三个村民小组户户存在常年缺水问题。

2016年至2018年,同心村创新“以建蓄水、以管护水、建管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克服筹资难、占地难、赔偿难、施工难等问题,通过争资立项,该村投入资金25.6万元,共建9口人蓄饮水池、铺设自来水管56公里,并将9口人蓄饮水池全部串联,确保全村人畜一年四季用上了自来水。

为确保村民从“有水喝”到“水长流”,同心村成立同心村饮水协会,通过制定章程,收取水费等方法,对全村的饮水工程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该村饮水管理模式被列为重庆市扶贫亮点案例,作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经验进行推广。

同心村打造的生态茶叶基地。通讯员 汪万英 摄

独辟蹊径,发展茶叶产业让“荒山”变“金山”

同心村以前主产水稻、玉米,产量不高,收入偏低,有劳力的村民外出务工以来,村里荒芜了大量土地。

为确保农民脱贫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以来,同心村在建起扶贫电子车间、面条加工厂等加工企业之后,又引进公司,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民”的扶贫模式,通过开展撂荒土地,大力发展生态茶叶产业。

截至2019年底,全村种植绿茶树1053亩,产业覆盖全村207个农户,在两山夹一槽之间形成了一条长6公里、宽0.2公里的“茶树走廊”,打造成同心村观光和采摘为一体的旅游精品线。

2020年,该村务工村民在本村的扶贫车间和茶叶基地务工收入达30余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4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昔日的撂荒地长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让“空心村”变成了“实心村”。

同心村打造的“扶兴苑”居民点。通讯员 汪万英 摄

建居民点,让贫困户从“忧居”到“优居”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以来,同心村牢牢锁定“让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通过打造居民点,切实解决高山村民住房改造难问题,让群众从“忧居”转变到“优居”。

“为了节省土地资源和建房资金,我村多次组织无住房户和住房不安稳的村民召开专题会进行讨论,最后决定在交通便利、产业发展较好的油坊(小地名)集中修建居民点,来解决村民无住房或住房不安稳的问题。”据同心村党支部书记吴吉财介绍,如果分散建房,因山区条件限制,按照人均占地25平方米的面积和补助1.5万元的建房标准,很难达到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

同心村从2016年开始规划村民住房问题,通过争取各方政策及资源,在2018年秋,精心打造成了“扶兴苑”居民点,达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宽带、通电话的“六通”标准,让入住的71户群众,其中贫困户有20户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品质。

如今的同心村,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巩固脱贫奔小康的激情日益高涨。笔者放眼望去,山更绿、水更清,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欣欣向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