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久雨 范海群: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2021-06-08 11:16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项久雨 范海群

现实的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滚滚向前、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富完善以及人生幸福与价值的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的伟大奋斗精神。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要把握其历史的、理论的、现实的必然性,回答好“为什么要奋斗”的问题;要着重阐释中国共产党人、人民群众、新时代青年在推动社会进步奋斗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回答好“由谁来奋斗”的问题;要从价值立场、奋斗方向、精神风貌回答新时代“应如何奋斗”的问题。

奋斗的本质在于实践、劳动和创造,个人、社会、民族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延续、发展人类文明。中华民族骨髓里的奋斗基因、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刻不容缓的新形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个人价值实现与人生幸福创造都内在要求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人民群众、新时代新青年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如何奋斗,须站稳奋斗立场、找准奋斗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以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接续奋斗、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姿态共同奋斗、以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顽强奋斗、以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以奋斗化解风险,以奋斗实现复兴,以奋斗创造幸福。

一、为什么要奋斗: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逻辑起点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逻辑起点解决的是“为什么要奋斗”的问题。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劳动、奋斗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中实现民族复兴和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1.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历史逻辑。奋斗精神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基因。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铸就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精神。首先,早期的物质匮乏、环境恶劣促使人们为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奋斗,孕育了中华儿女在艰难环境中依旧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其次,民族之间的征战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奋斗情怀。国难当头,文天祥立下为国不畏个人生死的决心,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屈原“投江汨罗”付诸了与国家共命运的奋斗实践;林则徐致力于保全国家利益而奋斗,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奋斗精神是激励近代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奋进的精神财富。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从此开始了百姓流离失所、国家战火纷飞、民族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将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化为谋求民族复兴、人民解放的奋斗实践,让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于“东亚病夫”的屈辱中走向站起来,于“百业待兴”的景象中走向富起来,于“仰人鼻息”的地位中走向强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落后到强盛辉煌的命运转折。这部鲜活的奋斗史彰显着中华民族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社会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励着中华民族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行为方式,彰显着中华儿女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的人生境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理念和崇高信仰。

2.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奋斗’作为‘实践’‘劳动’等唯物史观核心概念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表达,是能够超越现存生活状态,达到更高层次生活形态的基本途径。”[1]奋斗是向着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而艰苦探索的过程,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实践劳动,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并使人与动物相区别,而奋斗既表现了人的活动的实践特性,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讲,现实的人就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实践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而劳动是实践的基本方式,奋斗是向着未来美好现实而奋进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现实社会不仅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也形成了人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梦想,孕育了实现奋斗目标的现实条件。“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196),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对现实的理性认识,意识到现实中的不合理性因素,进而产生对未来社会的向往与追求。正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状态的追寻过程中,人们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

奋斗是人实现本质的根本途径。人的需要、劳动、社会关系相互作用,一同构成人的本质实现的运作机制。奋斗集中体现了人的需要、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首先,奋斗源于人们的需要,而人的本质的实现也在于人的需要的满足。需要作为人的本质实现过程的起始点,是启动和激发这一系统运作的内在动力因素。人们在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萌发出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又转变成新的主观目的性的内在动机和动力。其次,人的本质的实现要通过且只能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奋斗在本质上就是劳动的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人们不仅创造了实现本质的物质财富,也促使人的意识获得发展、进步,这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软件”部分,正是奋斗而来的极其丰富的物质条件基础和相当高水平的意识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再次,奋斗活动并不是脱离他人和社会的孤立性活动,而是建立在人们的一定交往形式或组织形式前提之上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奋斗是成就人的生命意义和创造幸福的根本手段。奋斗是伴随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实践活动,人们在劳动实践中通过本质力量的发挥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生命意义。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3](P459)马克思主义认为,生命的意义应该通过劳动实践在追求人类幸福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彻底打破劳动创造与获得幸福之间横亘的对立形式,才能使劳动不再是剥削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工具,而是创造财富和促进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使劳动真正意义上能够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获得真实的幸福。

3.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现实逻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还需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社会各个阶级、无数仁人志士,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民族的解放与复兴之路,最终,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担起了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使命,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七十多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命力的彰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目标的愈来愈近,靠的正是一代代人的英勇奋斗、接力奋斗。应对世界发展新挑战和国内发展新目标,全民族更应该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以奋斗迎接挑战,以奋斗创造奇迹,以奋斗实现复兴,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能等来的。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需通过奋斗来得到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层次需求的满足,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和不竭动力。这些需要伴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呈动态性的发展演变。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得到充分发展,“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显著满足,人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形成了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这种新需要既包括美好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包括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性的需要,是更高层次、更全面的需要。从需求侧来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有更高期待,人们渴望公平正义、表达自由、社会参与,强烈要求有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的美好生活。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弘扬奋斗精神,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鲜活的需要。从供给侧来看,尽管我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但是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这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足能力还不匹配,只有继承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向更平衡、更充分、更高层次、更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重大风险和重大挑战的客观存在需要以奋斗来化解和防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实践奋斗和艰苦探索,尽管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前景在21世纪的中国欣欣向荣,但是我们依然存在诸多来自内外环境的风险挑战,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和弘扬伟大的奋斗精神。其一,全球化、多极化发展使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到太平洋、由美洲到亚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逐渐转移,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战略布局也遭到西方国家的恶意抹黑和冷战思维,挑起贸易争端。其二,在“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下,中国一片“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景象明显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然而,国际话语权依旧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其三,国内社会参与机会增多,社会治理成效显著,社会监督作用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践行。同时,政治消极腐败、思想价值多元多变、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依然存在。

创造人生价值、实现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在于奋斗。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关注人,围绕着如何解决人的生存、发展与解放问题,认为人的本质的实现必须也必然要通过劳动这种根本途径才得以创造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并不断促使人的意识获得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各方面的才能。而劳动总是与奋斗紧密相关。个人价值就是对对象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幸福就是人们在需要得到满足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上产生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尽管个人价值与人生幸福的实现受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制约,但是,唯有奋斗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唯有奋斗才能创造人生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4](P92-93)通过奋斗所实现的幸福,不同于物质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层次的情感追求和更大价值的人生取向,不是暂时性、瞬时性的快感,而是持久的、深层的愉悦。

二、由谁来奋斗: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主体力量

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主体力量解决的是由谁来奋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中始终致力于人类的解放运动,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在实践中创造历史并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新时代新青年能力强、素质高、情怀深,他们都承载奋斗的基因、奋斗的传统和奋斗的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新时代新青年共同构成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主体力量。

1. 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是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重任的顶梁柱,是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区别于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盘星。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挥中国共产党在领航人民正确奋斗方向中的政治魄力和巨大优势。

发挥基层党组织保障人民继续奋斗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时代坚持和弘扬奋斗精神,将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攻防作用。从“攻”的角度看,基层党组织将广大党员和群众凝聚成具有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行动的战斗集体和奋斗集体,这一战斗集体所蕴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应对重大风险、克服重大困难、创造巨大成就的磅礴力量。从“防”的角度看,基层党组织对于保持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革命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基层党员和群众具有进行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理论武装、思想引导、方向指引、行为纠偏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奋斗实践中来。

发挥党员同志对于激励人民继续奋斗的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由共产党员所组成,“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5](P413)。中国共产党人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先进分子,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定实践者、探索者、奋斗者。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需要党员干部发挥引领群众奋斗实践的带头作用。新时代党员要树立榜样意识,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和任务而共同奋斗。党员干部还应发挥骨干作用,成为群众的核心和中坚分子,在奋斗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定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向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奋斗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还应发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的纽带,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伟大事业的奋斗中来。

2. 伟大的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重要力量。与以往的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活动是全部社会的前提,而“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中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而非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正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指出:“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和夺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的人民群众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最重要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防范重大风险化解重大挑战最重要的依靠还是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的最重要主体力量更是人民群众。他们梦想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敢于斗争、不懈奋斗,他们守望相助、和衷共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新时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秉持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气概,落实好奋斗实践,才能走好新的“长征路”,才能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

3. 新时代新青年是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坚力量。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每一代的青年人都是时代里最有活力、最有朝气的群体,他们构成国家最好看的奋斗风景,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奋斗实践的中坚力量。首先,新时代新青年素质增强,能够进行奋斗。在时代发展机遇和国家发展沃土中,新时代的新青年们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善于利用网络中的海量资源广泛汲取人类知识营养,在学习中夯实了能够奋斗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素质。其次,新时代的新青年敢于担当,勇于进行奋斗。青年群体的精神面貌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命运前途。尽管“90后”“00后”群体存在焦虑与迷茫、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面临生活的困境、激烈的竞争、分配的不均等外部压力,但是在重大危急时刻,年轻的“后浪”们敢于做排头兵、先行者,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抗疫期间1.2万多名“90后”甚至是“95后”“00后”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新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实践证明,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他们昂扬向上且志向远大,勇于为理想信仰奋斗、为崇高使命奋斗、为美好生活奋斗。

三、应如何奋斗:新时代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实践推进

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在于如何奋斗、怎样奋斗。世界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发展稳步前进、人民需要多元全面、外部诱惑形式多样,坚持和弘扬伟大奋斗精神就要坚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立场,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以勇于担当的精神面貌接续奋斗、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姿态共同奋斗、以英勇无畏的精神状态顽强奋斗、以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艰苦奋斗,化解风险、抵制诱惑、实现复兴、创造幸福。

1. 坚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立场。马克思主义是面向劳苦大众,为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必须坚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价值立场。奋斗是为了人民且必须依靠人民,奋斗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奋斗发展的成就必须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这里的人民不是指单纯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既是奋斗的目标指向,也是奋斗的依靠力量,更是奋斗成就的享受者。这里的人民也不是单指某个人、某部分人,而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和命运与共的世界人民。马克思主义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过程,不仅要专注于为本国人民谋求发展和幸福,还应立足世界为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人们的需要具有层级性和多样性,所以,我们要满足的需要不是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而是丰富的物质需要、高品质的文化需要、公平正义的政治需要、有尊严的社会需要以及和谐美丽的生态需要等最根本的需要、美好的需要,把提升需要的层次与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统一起来。

2. 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艰难且曲折的过程,尽管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更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伟大梦想,但是它的实现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成为一代代人的共同追求,也成为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接力奋斗、接续奋斗的根本动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6](P106)。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更应该要坚定信仰、坚守信念、坚持信心,以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接续奋斗,以“宽肩膀”和“铁肩膀”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职责使命刻在心里、担在肩上,做勇于担当的“奋斗达人”;更应该摈弃“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错误论调,秉持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冲破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的束缚与侵蚀,将个人奋斗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目标同向同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团结积极因素形成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共同奋斗的实质是每个人都要奋斗,只有每个人都为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才能汇聚起化理想为现实的磅礴力量。历史证明,坚持发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是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党内团结、人民团结、民族团结,把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力量紧紧地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党才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当前,我们还面临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行为动向问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爱国人士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以党内的团结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听民声、解民忧、聚民智,将个人奋斗、集体奋斗、民族奋斗协调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形成共同奋斗的良好的社会氛围,释放出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此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全人类已经结为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环境问题、和平问题、饥饿贫困等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以事实说明了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生命的代价证明了全人类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需以共建、共享的理念促进全人类的大团结以应对全球性和平与发展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