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媒体”:传播创新关键词

2017-03-11 16:2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候丽

 实现有内涵的精准体验服务

  “浸媒体”:传播创新关键词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新技术手段的创新中,作为信息载体的媒体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革命推动的转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愈发深入融合,“浸媒体”成为2016年传播创新的关键词。

10月26日,2016新浪未来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浸媒体”时代给媒体业和信息传播带来的可能与嬗变。

  “浸媒体”定位沉浸式用户体验

传媒技术和内容呈现方式正在不断发展,但传媒的目的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身临其境为受众讲故事。关于“浸媒体”,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顾名思义,“浸”是沉浸的意思,“浸新闻”就是沉浸式新闻体验,“浸媒体”时代即是要满足人们对于沉浸式新闻的体验。

以2016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获奖作品为例,美国联合通讯社对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进行了系列报道。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大量卫星技术、数据分析、无线通信技术、即时录影被不断采用。长达一年多的搜集、调查、报道,最终揭露了数千名工人的悲惨遭遇,并促使2000余名工人获救。

现代技术的应用、艺术化的表达,使人们更好地沉浸于新闻报道当中,这就是“浸媒体”时代带给用户的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说,“浸”既可以表现出用户的体验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体人更专注、更投入。

国内外专家从技术层面揭示了什么是“浸媒体”。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浸媒体”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使表达更加身临其境,需要编码过程简约,经验传达充分,从信息分享转变为经验分享。对技术公司而言,解决方法就是让海量的信息、发送端的信息更充裕地传达到接收端。二是把握好“浸”发生的时刻,“浸媒体”要“浸”到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和事件里。三是“浸”的核心是参与感。对技术层面而言,技术的创新要为“浸媒体”提供更好的参与性。

面对“浸媒体”时代的到来,业界普遍认为,媒体要给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资讯内容,让用户有沉浸式的思维表达和思维模式,有沉浸式的体验,而这些都是媒体面临的共同难题。

媒体转型才刚刚开始 

谈到“浸媒体”,视频直播和虚拟现实是当下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视频直播对用户注意力的吸引不是瞬时的,而是持续的。近两年,视频直播的崛起对以往新闻传播方式形成了重大冲击。这种趋势也为媒体探索新的传播模式带来新要求和新机遇。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预言,未来两三年,会有更多媒体精英流入新媒体中,媒体转型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美国联合通讯社副总裁陈炎权看来,对直播视频而言,现在是一个“实验黄金期”。“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流媒体直播能够很快地将新闻分享到全球,技术会带来更多内容的生成,更好质量的内容、平台和网络也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对沉浸式体验最有帮助的恐怕就是虚拟现实了。对虚拟现实带来的颠覆与冲击,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与虚拟现实国际研究中心执行理事凯文·盖革(Kevin Geiger)认为,人们需要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实践中,业界可以看到很多机会,尤其对于内容制作者而言,可以实现与受众更为直接的互动。另外,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媒体中将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虚拟现实无疑是一座桥梁,帮助媒体通向未来。”盖革说。

未来媒体是技术也是艺术 

“浸媒体”时代用户体验是根本,而通过良好的体验捕捉并延续用户注意力则是关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新技术给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带来了强大引擎,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媒体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用户提供持续、多样的内容仍然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另外,媒体力求为用户提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容,目前还难以满足庞大的、碎片化的受众群体。正如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所言,对于平台和应用来说,持续注意力所带来的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才可以直接转换为相应的经济收益。 

由此,定位个性化服务成为破解之法。个性化服务可以增强用户黏性,也可以促进信息的再次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说,新媒体时代,内容传播更加精准。“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他认为,移动通信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从传播关系上第一次把个人作用纳入传播体系。互联网时代没有受众只有用户。新的传播关系已经产生,以个性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传播关系正在替代传统的大众传播。 

宋建武认为,“浸媒体,大平台,大数据”是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平台经济,实际上也带来了平台型的媒体。在平台上,用户聚集起来,拿出零碎的时间获得新闻。另外,只有平台才能聚合大数据并进行处理,未来传统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要汇集原生数据,生产自身的用户数据。 

技术平台结合艺术化的表达,才是未来“浸媒体”的方向。与会专家表示,应看到,并不是将技术运用好就一定能够得到艺术的表达。倘若忽视主题、消解人性深度、消解艺术个性,一味地追寻科技带来的视觉语言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其文化内涵,结果可能会导致受众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与视觉设计语言的世俗化。 

“未来媒体是技术也是艺术,包括日常的信息流组织与呈现,其本身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的表达。”周晓鹏表示,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不应该因为技术陌生而忽略技术的力量,也不应为炫技而弱化人的价值,未来的媒体将是智能技术与人的思维艺术的成熟结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