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莉 汪钰: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外语教师队伍

2023-11-15 16:5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外语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发展具有现实作用和长远影响。外语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国际意识,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是实现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新时代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有助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我国外语教育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外语教学在技术革新、教学范式演变、教学形式创新、信息技术功能提升等各个层面呈现出新面貌。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外语教师的发展虽然受到语言本身学科地位和自身因素的制约,但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变革也赋予了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的新机遇。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推动高校外语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提升育人成效。大学外语教师除了寻求外力支持,更需要实现内生性发展,在把握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对标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趋势,精准分析高校外语教师素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外语教育发展新阶段对教师的新要求,本文尝试从以下方面提出持续优化的新路径。

第一,宏观统筹,加强顶层设计。教师内生发展要求为其发展提供专业化的人力支持与理性化的智力支持。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教师发展规划。高校应提升有利于外语教师发展政策制定、发展实践改进的引领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有效提升这类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改进研究方法。倡导实证研究,重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合,提高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研究质量。另外,研究者可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对话能力。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外语教师发展课题的资助力度。通过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助推高校外语教师内生式发展。

第二,中观保障,创新发展模式。各高校应建立创新机制,建设大学外语跨学科课程体系,如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研究型跨学科课程及通识类跨学科课程。以跨学科贯通教育为出发点,实现多学科背景教师合作。科学建构跨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创建跨学科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大学外语教师发展联盟,从而实现大学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同时,高校还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加强院系教研室等跨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的传帮带机制,着力打造创新团队,让外语教师这个群体在相互交流协作中,形成一个连续、互动的研讨、反思、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的过程。

第三,微观落地,重塑教师角色。新时代外语高等教育的转型和改革,要求对外语教师的核心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重塑。

首先,持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外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学习语言培养思维能力、人文情感、人文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大学外语教师应进一步夯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功底,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注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和引导,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不同学科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掌握本土文化的外语表达,注重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有效运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综合教育观念和实践,提高教师自身铸魂育人的素养。此外,教师应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了解国家、学校等各层面的政策及相关要求,学习相关新知识,拓展知识结构,提升外语教育创新能力。

其次,突出优化教师数字素养。当前,数字化转型赋予信息素养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数字能力是指在工作和交流中自信而批判性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大学外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数字技术,以开放、包容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信息时代外语教学的变革。要充分利用高校制度和技术支持,借助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整合、开发多模态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应用新技术切实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教学问题,提升课堂设计能力。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搭建线上课堂、实体课堂、线下课堂“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学习模式,无缝衔接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突破传统大学外语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壁垒,将课堂扩展到云端,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大学外语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拓宽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渠道,切实提升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此外,大学外语教师还应学会科学检索并处理国内外本学科前沿信息,学会收集、加工、分享和管理数据,丰富外语知识与多学科教学知识,实现新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高质量耦合。大学外语教师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升信息素养。

最后,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同向同行。大学外语教师身份需要从单一“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等多元身份,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讲授教学示范课、参加教学竞赛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大学外语教师应重视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能力,以理性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将实际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课程教学和学生群体具有敏锐的观察意识,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充实课堂内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事关国家建设、教育改革成败以及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国家层面,高校应为大学外语教师创造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大学外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以提高自身素质。

相关阅读